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亮丽的土家族文化标志性建筑――恩施土司城恩施土司城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坐落于恩施市城区西北,占地面积⒛余公顷,距市中心1.5公里。包括门楼、风雨桥、廪君庙、土司校场、九进堂、土司城墙、百花园、白虎雕像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土家族历史及土司制度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人现在叫“清江”(古称“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到达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侯国――巴人国。 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到湘鄂川黔山水毗邻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融合,形成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比兹卡”或“贝京卡”。宋代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 土家族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3代,前后达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人中央王朝户籍。 土司生杀在握、称雄一方,实际上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土司管辖范围包括恩施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土司校场 这是土司爵爷点练兵丁的场所。梅花桩是用于士兵练习步法和迷踪术的地方。石杠是士兵练习气力的工具,石杠训练,与现在的举重运动类似。人物雕像上展示的是土司头领及亲将英勇善战的杰出代表。左侧是一代名将容美土司田世爵,右侧是“土家花木兰”――施南女官冉氏,旁边手执流星锤的是她的随从。 九进堂 它是土司理政和生活的宫廷,展示了鄂西南土家族“文脉”文化的无限神韵。整体建筑由低向高递进,有九重九进,故称“九进堂”。九进堂由333根顶梁柱、333个石柱基、333道门、90余个窗、数千个雕花门窗、上千个檩子、上万根椽木组合而成。 纵深99.99米,宽33米,总建筑面积3999平方米,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纯榫卯相接的木结构建筑。举目望去,亭台楼角,屋檐飞爪,高低上下,错落有致,显示雄奇、巍峨和富丽堂皇。首先,我们看见正中虎门上面的府徽标志,由书、剑、犁图案组成,表明土司崇文尚武和勤耕的思想。左侧门为“哭来门”,右侧门为“笑去门”,哭来笑去,从生到死,表达的是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和坚强的生命意识。现在到达第一进王府门楼,分设龙、凤、虎3门。土家崇虎虎门居中,左为死门,右为生门。门内为土王宫卫房,王府的卫兵主要有三大职责: 一是保卫王府及土司等人的安全,对前来拜见土司和办事的人验帖登记; 二是在土司迎接贵宾的时候,举行相关礼仪活动,类似现在的军队仪仗队? 三是护卫土司出巡、出访、朝贡的安全。第二进为戏楼,是展示“巴风土韵”的舞榭歌台。“三歌四舞”集中体现了巴文化的无限风情与神韵。第三进是看台,它是土司接待贵宾、观赏文艺、闲谈事务的地方,正中的雕花木椅,就是土司当年常坐的地方。 第四进为“什用殿”(土家语为土司的办公场所),是土司处理军机政务的地方,因此是土司王城的中心。殿堂的风格非常壮观和独特,飞檐五层,上三层为圆形,下两层为方形,寓意土家族“上圆下方”的宇宙观和“处世圆融、操守方正”的从政理念。 堂中是白虎图腾塑像,上面高悬“仁民爱物勹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第五进为逸院,它是土司家居的后院人口,相当于后院的牌坊,反面正门上书有“瑞蔼华堂”牌匾,侧面绘有主题图画,传达逸院亲和与富贵的氛围。 第六进是土司王府的仓廪之地。左边是粮食仓库,叫“常喜库”?右边青砖砌封的叫“储各库”,从厚重结实的砖墙看,里面自然秘藏着金银珠宝和钱财。 实际上,它就是土司王府的金库,反映了土司经济实力的强弱。“常喜库”和“储各库”是土司的命根子,非不得已不能动用这两个仓库,平时还专门有人日夜看守。“常喜库”和“储备库”上面分别是“太安阁”和“淑芳阁”。 “太安阁”是土司父母居住地,“淑芳阁”是土王妃子的居室。第七进为双层亭楼,是土司子女的住所。右边的“积墨轩”是公子的书房,意为启示公子勤奋学习,博学多思,为承袭司位而积累更多的学识。左边的“芹香阁”是小姐的绣楼,小姐不仅要学绣花、织锦、弹琴,也要学习文化知识,并要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体现了土司时期男女平等的社会观念。 第八进和第七进相连,通道人口右侧是土司王爷书房――“明德轩”,柱壁上挂着土司吟诗唱对的字画,书桌上摆放着土司王曾经常用的文房四宝,这里也是土司接待重要宾客的地方。第九进为“惹巴楼”,土家语为很美的地方,是内府中最高贵圣洁的地方,共四层。 第一层是“退思斋”,这是包括土司在内的土司家族闭门思过的地方。 第二层是王爷寝宫“宁馨宫”,里面的陈设极为奢侈华贵。传说土司享有一种特杈即“初夜杈”,土民新婚时新娘必须送到土司王府寝宫,验其贞洁,随王爷取悦3天,土民的婚姻才被土司所认可,这有点类似现在的婚姻登记。 第三层是土司晚上处理政务的“悟策居”,普通人不可人内的禁地。第四层是最高之处,是土司处理绝密政务的地方,第三层和第四层也是土司平常散步思量的地方,登高望远,一览众生小,土司难免有一种君临天下的自豪感。请大家上楼体验,观赏九进堂的旷世全景。 捞此罗汉 出九进堂不远,便到了捞此罗汉(土家语为太阳寨的意思),它是土司的“身弓耕园”。过去,土司在这里扬鞭掌犁,率家人和奴仆耕耘劳作,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现在,这里居住着土苗两家人。这里有典型的土家民居――吊脚楼。 土家族根据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采用“依山而建,分台而筑”的方式构筑民居。充分利用斜坡地形,将正屋建在实地上,除一边靠在实地上与正房相连外,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楼上面住人,底层用来喂养牲畜或堆放杂物,属干栏建筑的一种形式,称为“准干栏建筑”或“半干栏建筑”,富有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之诗画意境。 城墙 沿陡峭的阶梯而上,便登上了威武绵延的土司城墙。土司城墙全长2320米,宽1.2米,依山取势修造,块石筑成,厚实坚固,巍巍延绵,就像一条巨龙将土司城围得严严实实,有“金城汤池”的味道。城墙上还广设烽火台,实行狼烟报警。游土司城墙,观烽火台,难免让人“发古人之幽思” 鼓楼 鼓楼为塔形建筑,底座多为方形,上面有多角形屋檐,是民族传统庆典的地方。鼓楼也是敌人来犯擂鼓报警之地。另外,还有报时的作用,俗话说“晨钟暮鼓”就是这个意思。 钟楼 钟楼位于城墙最高处,为三层亭塔式建筑,底层为城墙,中层为城楼,顶层为亭。四柱四檐,俯视东西南北四方。亭内悬一口重达3000余斤的大铜钟,叫“土司朝典钟”,钟上铸有999字铭文,记述土司城各景观的壮丽和感赋土家族慷慨悲壮的漫长历史。它主要用于土家族祭祀和朝贺。每当钟声响起,土司便率领文武职官及王室宗亲、兵丁土民一起梵香朝拜,十分隆重而神圣。 听涛茶楼 从钟楼而下,不远处就是“听涛茶楼”。听涛茶楼位于卧虎沟僻静处的泉水溪,是座造型朴实、自然、优雅又别致的水上茶楼。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家台富硒茶”、“云雾茶”、“白鹤茶”等名茶。茶楼右侧还有一株年逾300余岁的“茶树王”,仍“童心”不老,每年春时便抽枝吐芽,凸显出茶树王的精神。 白虎照 塘品茶香后,悠然而出,过“卧虎桥”便到了白虎山下。白虎山上立有白虎雕像,它栩栩如生,威风凌厉,似乎要从山上一跃而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家人对白虎的崇拜。白虎飞跃而下的雄姿,倒映在美丽的月亮湖中,形成大吉大利的白虎照穿行于土司城,犹如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纵览土家族千年的历史文明?走读土司城,似是一场文化风情的荟萃,它扑面而来,让人沉醉不醒。这正是“千古兴亡天下事,施州土司亦如此。大浪淘沙英雄迹,不尽悠悠文化情。”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是恩施州民委落实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州、民族风情园”的发展方略,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为“恩施土司城”。 建设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为载体,历史地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司城落座在恩施市城区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占地面积300余亩,距市中心1.5公里。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禀君庙、土司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土司城墙(含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索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在游览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土家族的历史以及历史上曾在恩施实行达450余年之久的土司制度。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为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候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20xx年(1736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达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上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恩施土司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集恩施州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的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落吧。 大家请看,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门楼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在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 你看,门楼前面左右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寓意土家人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的心理。右侧墙上的三幅壁画,中间的一幅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右边的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土家先民所尊的稻谷神。“民以食为天”,稻谷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农耕初期对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左边的一幅是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像似瞄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的两尊门神,是土司城的守护神。 土司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是栋纯粹榫卯结构的木楼,高大壮观,结构精良,布局精巧合理。两边的走马转角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相通相连。门楼门窗由200扇门,189块镂空雕花图案组成,内容多为戏文和民间传奇故事。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整座门楼还隐含着许多奇巧而又寓意双关的数字,如门楼高4层、12根柱、24根梁,它意味着一年中的4季、12个月和24个节气。大家请看,门楼屋顶上数只蝙蝠拱托着一枚古钱的装饰雕塑,寓意“福在眼前”。福就是借指蝙蝠,钱就是那枚铜钱了。真算是无字胜有字,于无声处说吉祥了。 我们现在到了侗族风雨桥,迎面我们看到两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为“风雨桥”。过去,风雨桥多分布在恩施州的宣恩、来凤、咸丰三县。而今,随着乡乡、村村通公路,风雨凉桥已被石拱桥和水泥桥所取代,现在的风雨桥,已成为恩施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眼前的这座仿古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 大家请看,对面山上那座坐西朝东、气势巍峨、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就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庙宇旁沿山壁绘有一幅巨大的长卷壁画“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 对于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崇尚的廪君,还有一段十分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相传廪君是生活在长阳武洛钟离山的巴姓人之子,名叫巴务相。钟离山上有赤黑二穴,分别住着巴、樊、覃、相、郑五姓人氏。巴姓住在赤穴,其余四姓住在黑穴。蛮荒之初,没有头领,于是五姓人氏商定以投剑于石穴,投中者尊为头领。经比试,唯巴姓之子巴务相一剑投中,其余四姓皆未投中,四姓不服气,再次约定乘坐土船游于江中,土船不沉的立为头领。比试结果,又是巴务相乘坐的土船不沉,其余四姓的土船下水即沉。四姓至此认为这是天意,于是推举巴务相作头领,统领巴人。巴务相当头领后,胸怀大志,嫌钟离山狭小,决意要为巴人另创基业,便率领五姓巴人,沿古称为夷水的清江而上,去开疆拓土。途中经过叫盐阳地方,这里有位专司熬盐济世的女神,爱慕巴务相的超凡豪雄,以身相许要与巴务相结为夫妻,并劝巴务相留居盐阳。巴务相虽感女神多情,但仍觉盐阳不够广大,非巴人久留之地,坚持溯江而上继续前进。女神无奈,便晚上前来陪宿,早上化成飞虫与诸虫同飞,遮天蔽日,令巴务相与众巴人不辩南北、西东,寸步难行。巴务相非常焦虑恼火,断定是女神暗中阻挠,便乘女神陪宿之机割下自己一绺头发,作为信物赠与女神,女神就将头发系于颈项间,待次日诸虫再飞之时,巴务相瞄准系有头发的飞虫,弯弓搭箭,将化为飞虫的女神射落,顿时天开明朗。巴务相便继续率巴人前行,直到古称夷城的恩施地方,巴务相觉得夷城地方广阔,便留住下来,建立了巴国。巴人由此便从以渔猎为生的原始落后生活方式转化为较先进的农耕生活。 巴务相建国图强、开疆拓土的心愿已了,便坐化升天,死后化为白虎。众巴人为缅怀巴务相功德,建廪君庙立像祭祀,同时也感女神熬盐济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廪君之侧,称巴务相为廪君,称女神为德济娘娘,春秋饷祭,四时烟火不绝。从此,廪君便成了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 这里是土司校场,也称射圃,是当年土司兵丁操防习武的地方。在这里,除置有一般刀枪剑戟外,还设有赤脚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练习膂力的石磨、石锁等。 土司兵丁骁勇善战,自古闻名。其先民巴人助武王伐纣时,就有“巴师勇锐”的记载。土司实行的是“农兵合一”制,土民“农时在田”、“战时为兵”。平时,听到牛角号声,即齐到校场操练。负责督导的武官,土家语称为“徒堂”。徒堂要求十分严格,每个士兵须戴重16斤的头盔,身穿30斤重的牛皮铠甲,进行厮杀格斗。并以打猎代训,要求一人擒虎,20人相助,只准虎死,不许虎生,准放虎逃脱就要受重罚。在追击逃敌时,无论深沟高坎,悬崖峭壁,务必生擒逃敌。攻防训练更为奇特而严格,按一三五七九奇数列成五排,组成三角型尖锐攻掠梯队。在攻城掠寨时,一人倒下,即依次由后排补上,只准前进,不许后退,以攻破敌阵为止。 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才造就土家兵丁钢打铁铸的战斗队伍。恩施容美土司曾以48人击溃桑植千余人的侵袭。也正因这“扎硬寨,打死仗”的土家兵丁,于明代嘉庆年间,由年届80余岁的土司田舜年父子率部赴浙江沿海抗击日本倭寇,土司兵所到之处,占无不克,攻无不胜,令倭寇无不闻风丧胆。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典型的土家族民居建筑——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一般依山傍水而建,成群落分布,错落有致,雄伟壮观,既有双吊形成的对称美,也有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和谐美,堪称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土家人喜在吊脚楼房前屋后多植果木与竹林,在绿树掩映中,一楼挑出,凸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 这叫一开三间的单边吊脚楼,左边两间落在实处,右边一间悬空。左边是火房、中间为堂屋、右边即是厢房。厢房下面有柱无壁,即所谓吊脚楼了。楼上干燥,用来住人或堆放粮食。这样安排,既可避免毒蛇野兽对人伤害,楼下又可喂养牲口、安置粗重家具、堆放柴草,可谓一举多得。 土家人崇祖意识强烈,堂屋正中置有神龛,专门供奉祖宗牌位,写着“天地君亲师位”。“亲”就是宗亲、祖先,称之为家神。逢年过节都得香火祭祀,家中凡红白喜事的重大仪式都在堂屋内举行,堂屋成了土家最神圣的地方。火房内必须有火炕,一年四季是不能熄灭的,土家人有“薪火相传”的观念,认为熄火就意味着家中后继乏人。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到了土司城的核心部分——九进堂。 九进堂由333根柱子、333个石柱础、330道门、90余个窗、数千个雕花木窗、上千根檩子、上万根椽木组合而成。进深99.99米、宽33米,总建筑面积3999平方米,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纯榫卯相接的木结构建筑。举目望去,亭台楼角,层檐飞爪,高低上下,错落有致,显示雄奇,巍峨和富丽堂皇。九进堂实际上是一座地道的土司皇城。 第一进为土王府门楼,分设龙、凤、虎三门。土家崇虎,虎门居中,左为死门,右为生门。你看,门前两尊白虎,气势十分威武;两边山崖上,有3尊武士,熊背虎腰,勇猛无敌,忠心守护着这座豪华的土司皇宫。门内两侧为土王宫卫房,即相当于汉人皇宫禁军营房,左卫房为徒堂、将军住所,右卫房是土司卫兵营房,他们纯属土司王宫卫队,负责保护王室安全。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土司王宫的森严和威风。 在门楼的两边各有一个天井,分设两口石砌的丹池,一口有水,叫水池,一口无水称为火池,这是土家人自然崇拜的象征。 土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清江流域,与水朝夕与共,须叟离不开水,因而“水”便成了世代土家人的魂灵。土家先民对“火”也有特殊的认识,过年要烧大火,正月十五要到处点灯,叫做“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在土家人看来,火表示旺相,是吉祥兆头。搬家首先要搬火种,家家户户必须有火炕,因为那是火神的处所,可以说,土家人对火崇敬到五体投地。 第二进为戏楼。戏楼高19米,三层飞檐高耸。楼下过道有石阶通往第三进。大家请看,在这石阶中央嵌有“麒麟献书”的石浮雕,寓意为“晚梦麒麟生贵子”。二层为戏台,上面可容纳40人同台献艺。戏楼的雄伟气派与豪华,印证了当时土司王室生活的优裕与奢糜。事实也是这样,历史上恩施许多土司都建有戏院,并养有专供娱乐的歌舞戏班。容美土司田舜年父子,不仅在土司王府建有戏楼,养有戏班,还不远千里从北京接来戏剧专家顾彩到容美土司,与田舜年一起移植演出了孔尚任的名剧《桃花扇》。顾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演唱水平在当时全湖北也算上乘。田舜田土司还亲自创作了《许田射猎传奇》剧本。可以说,正是土司对文化艺术的看重,客观上也推动了土司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现在到了第三进。它是紧连戏楼的“议事厅”,也称作“宫言堂”和看台。主要供土司及土司以下的都爷、总爷或舍巴等土司职官商议钱粮征缴、军事防务及接待相邻土司使臣来访等有关土司政权治理的大事。议事厅的另一用途就是作为土司王室和土司职官看戏的“看台”。 第四进是摆手堂。摆手堂是25米高的5层高楼,层层飞檐,亭亭而上。上三层为国顶亭盖,下两层为四壁见方的厅堂。摆手堂上圆下方,体现了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观,也暗含着中国人所崇尚的外圆内方的行为规范。 摆手堂是土家族特有的祭祀性建筑,也称“神堂”。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人都喜欢去摆手堂唱摆手歌、跳摆手舞,以此祭奠祖先和祈求庇佑。摆手堂主要供奉的是彭公爵主、向老倌人和田好汉三位土王菩萨。土家人在跳摆手舞前,先要以“猪十金”或猎获的野物向土王菩萨行祭礼,同时要放三眼铳和击鼓,众人在土家人称之为“梯玛”的巫师引导下唱摆手歌,然后齐到摆手堂前场地上围绕挂满灯笼的灯笼树或烧的篝火跳摆手舞。 跳摆手舞,土家语称之为“舍日巴”,是美好的意思,舞蹈内容主要表现的是土家先民狩猎和作战生活。舞蹈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属于军功战舞,每三年举行一次,小摆手属农事舞,每年举行一次。 摆手舞中的大摆手,源于土家先民巴人的军前舞——巴渝舞;多表现战争中拼肉搏、徒手夺抢、竞技比武等,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明快,优美健壮。现由长阳文艺工作者移植改编成“巴山舞”,除保留了原始粗犷、刚劲的一面外,还增强了时代特点,成为土家族人民特别喜爱的广场群体性舞蹈之一。 现在到了第五进——后院门楼。门楼有三道门,并与前面祠堂相通。这里的三门虽无生死之分,但有尊卑之别。就是说,身份卑微的从侧门进出,身份高贵的则从中门进出。 第六进是土司王府的仓廪之地。左边是粮食仓库,叫“常喜库”。取名“常喜”,就是说经常粮满囤、谷满仓,是令人十分高兴的事。土司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粮食丰收或减产,是关系土司政权攸关的大事,封赠粮食的“常喜”二字,实则也是土司心里常喜的写照。 右边青砖砌封的叫“储备库”,从厚重结实的砖墙看,里面自然秘藏着金银珠宝或钱财。实际上,所谓储备库,就是土司王府的银行。银行藏钱多少,反映土司经济实力的强弱,经济力的强弱便直接影响到土司的政权。当时的容美土司正是因经济实力雄厚而雄踞鄂西土司之首。可见,“常喜库”和“储备库”是土司的命根子,土司不到非不得已不能动用这两个仓库,平时还专门设有库长和仓廪人员日夜厮守着土司粮仓和钱财。 这左右设立的双层亭楼为第七进,它是土司子女的住所。左边叫“翰墨轩”的是公子的书房,右边称“芹香阁”的是小姐的绣楼,土司称未成年的公子叫“官儿”,未出客的女儿叫“官姐”。土司王或送其子女去荆州府学堂读书,或请教师到土司王府执教,不遗余力地培养其子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培养其女成为名媛淑女,以让土司王业后继有人。 第八进为内宫的中堂,称“宾悦楼”,主要是接待、筵请朝廷使臣及友邻土司来宾的地方,是土司最高规格的接待。 第九进为后堂。土家叫“惹巴楼”,意思是很美的地方,它主要是土司的寝宫和家庙,属内府中最高贵圣洁之地,共四层。第一层为“淑芳阁”,是土王妃子的居室;第二层叫“宁沁殿”,是土王看书、写字、抚琴、赋诗、颐养心田的地方;第三层为“泰安殿”,是土司王和原配夫人(称为正室之妻)的起居室,室中三檐滴水鸾凤和鸣床,绫罗宝帐、土花被盖、珠光宝气,无不显出雍容华贵之极。第四层为“祖宗堂”,供奉着土家族神和历代先祖神位,是九进堂最高处,是土司王宫家庙,每到岁末年节,土司都带着土司王室宗亲进行隆重祭拜,就是平时,这里也是香火不绝。 请大家抬头往山上看,山背上那长城般的景观便是土司城墙,它包含城墙、钟楼、鼓楼、白虎雕像和卧虎桥等景点。 土司城墙全长2320米,宽1.2米,依山取势修造,逶逶延绵,雄伟壮观。土司时期土司间相互攻城掠寨的战争不断发生,各土司修筑城墙进行戌守,就成了重要防护手段;还在城墙上广设烽火台,实行狼烟报警,土司兵丁闻讯集聚,抵御来犯之敌。游土司城墙,观烽火台,难免让人“发古之幽思”,相信大家也有同感吧! 这便是钟楼,它位于城墙最高处,为三层亭塔式建筑,四柱四檐,俯视东西南北四方。亭内悬一口重达3000余斤的大铜钟,叫土司朝典钟,钟上铸有999字铭文,记述了土司城景观的壮丽和感赋远古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慷慨悲壮的沧桑历史。铸土司朝典钟,立于土司城最高处,是为了显示土司权柄的至高无上和土司王业的亘古宏昌。土司朝典钟主要用于土家族神和历代土司祭祀、朝廷册封的新土司登位的朝贺、祈祷上苍免除水旱虫灾等仪式。每当钟声响起,土司便率领土司文武职官及王室宗亲。兵丁土民一起梵香朝拜,十分隆重而神圣。 这里便是鼓楼。它主要用于配合土司兵丁共同抗敌。每当烽火狼烟升起,鼓楼便擂鼓报警,士卒土民闻声即动,荷枪持刀,以待来犯之敌。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到了土司城的百花园,这实际上就是土司皇城的“御花园”。土司非常注重亭园的设置,以满足王室休闲和娱乐。园中春有桃花、樱花,夏有牡丹、芙蓉,秋有丹桂、海棠,冬有梅花飘香,古柏苍松,林林总总,姹紫嫣红,真可谓: 花香醉游人,游人在画中! 让我们到白虎山上去看一看白虎雕像吧。大家已经知道,白虎是土家族极为崇拜的廪君魂灵的化身,也是土家族的图腾崇拜、族徽和标志。由于土家族崇虎敬虎,不仅许多地方立庙祭祀,更有许多土家人的神龛上供有白虎神位,许多地方还以“虎”字命名,如咸丰县的“白虎山”,来凤县的“白虎堂”。就连土家族小孩穿的称“虎头鞋”,戴的叫“虎头帽”,大人还常于小孩眉心间画一“王”字,以期望长大后是有出息的虎的传人,可见白虎已成了土家族的魂和根。 大家请看,我们面前横跨一座软索铁桥,称作“卧虎桥”,也称作“卧伏桥”。是形容游人过桥,桥身晃荡厉害,胆怯的人便感到害怕而止步不前,俯身卧伏于侨上。举步桥上,晃晃荡荡,令人头昏目眩,大家可以亲身体验一下。但我提醒大家,有恐高症的请不要贸然去试! 大家游累了吧?不要紧,让我们到听涛茶楼去休息一下。听涛茶楼是座造型朴实、自然、优雅又别致的水上茶楼。恩施是天然茶乡,宣恩的伍家台茶,被皇帝诰封为“皇恩宠锡”,成为享誉州内外有名的贡茶,还有利川的“云雾茶”,鹤峰的“白鹤茶”,更有恩施的“富硒茶”,可谓是名茶精品荟萃。在茶楼右侧还有一株年逾300余岁的“茶树王”,仍“童心不老”,每年春天便抽枝吐蕙,凸现出茶树王的精神。 在茶楼,你可以烹茶、品茶或作功夫茶,品尝土家风味的恩施名小吃:酸辣粉、合渣饭……享受那份安闲、舒适和宁静。 好,让我们现在去参观土司城内专设的艺术展馆区——民族艺苑,它方圆15亩,由4栋青砖青瓦的仿民居建筑构成。 展区展线1000余平方米。一栋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专馆”。“西兰卡普”土家族语为“土花被盖”,它与壮锦、苗锦并称为中国三大织锦。唐宋时期称西兰卡普为“峒锦”,元明清时期称为“土锦”。从宋代开始,西兰卡普就成为向中央封建王朝进贡的贡品。我们在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到西兰卡普斑斓多彩的样式,还可亲眼目睹土家姑娘登机织锦的劳动风姿。 其它3栋为恩施州及湘黔渝友邻边区名人书画和摄影精品展馆,在里面,可领略到书法墨宝的芳香,丹青挥洒的意趣和摄影大观的精彩。 恩施土司城集中反映了土家族丰富而独特的建筑艺术,展示了土司文化,展示了土家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聪慧。 各位朋友,我的讲解到此结束,在此,我有一个建议,到土司城门楼前咱们来个集体合影,好吗?相信这张合影会给各位留下永久的记忆。 恩施土司城是恩施州民委落实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州、民族风情园发展方略,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属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为恩施土司城。 建筑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为载体,历史地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司城座落在恩施市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距市政府所在地500米,占地面积300余亩。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为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候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20xx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今天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一、土司城门楼 走进恩施土司城,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 门楼前面左右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表现的是土家人普遍存在望子成龙心理 。右侧墙上三幅壁画,除中间一幅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外,右边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称之为的稻谷神。民以食为天,稻谷便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农耕初期对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左边一幅的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像似瞄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的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是土司城门楼的守护神。 土司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是栋纯粹榫卯结构的木楼。高大壮观、结构精良;布局精巧合理。两边走马转角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相通相连。门楼门窗由200扇门,189块镂空雕花图案组成,内容多为戏文及民间传奇故事。有趣的是,整座门楼还隐含着许多奇巧而又寓意双关的数字,如门楼高4层、12根柱、24根梁。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年中的4季、12个月和24个节气。还有门楼屋顶上数只蝙蝠拱托着一枚古钱的装饰雕塑,它叫福在眼前。福就是借指蝙蝠,钱就是那枚铜钱了。真算是无字胜似有字,于无声处说吉祥了。 二、风雨桥 这座仿古风雨桥,两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风雨桥。这座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但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 承恩寺导游词 十堰导游词 黄鹤楼又一导游词 襄阳古城导游词 三、廪君庙 座落在游船码头对面山上的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廪君庙为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坐西朝东,雄峙山腰,巍峨气势。紧傍庙宇,沿山壁绘有巨大长卷壁画,壁画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谓之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 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崇尚的廪君,还有段十分神奇而动人的传说。相传廪君是生活在长阳武洛钟离山的巴姓人之子,名叫巴务相。钟离山上有赤黑二穴,分别住着巴、樊、覃、相、郑五姓人氏。巴姓住在赤穴,其余四姓住在黑穴。蛮荒之初,没有头领。于是五姓人氏商定以投剑于石穴,投中者尊为头领。经比试,唯巴姓之子巴务相一剑投中,其余四姓皆未投中。四姓不服气,再次约定乘坐土船游于江中,土船不沉的立为头领。比试结果,又是巴务相乘坐的土船不沉,其余四姓的土船下水即沉。四姓至此认为这是天意,于是推举巴务相作头领,统领巴人。巴务相胸怀大志,嫌钟离山狭小,决意要为巴人另创基业。便率领五姓巴人,沿古称为夷水的清江而上,去开疆拓土。途中经过叫盐阳地方,盐阳有位专司熬盐济世的女神,爱慕巴务相超凡豪雄,以身相许要与巴务相结为夫妻,并劝巴务相留居盐阳。巴务相虽感女神多情,但仍觉盐阳不够广大。非巴人久留之地。坚持溯江而上继续前进。女神无奈,便晚上前来陪宿,早上化成飞虫与诸虫同飞,遮天蔽日,令巴务相与众巴人不辩南北西东,寸步难行。巴务相于焦虑中断定是女神暗中阻挠,便乘女神陪宿之机割下自己一绺头发,作为信物赠与女神。女神即将头发系于项间。待次日诸虫再飞之时,巴务相瞄准系有头发的飞虫,挽弓搭箭,将化为飞虫的女神射落,天开明朗。巴务相便继续率巴人前行,直到古称夷城的恩施地方,巴务相觉得夷城地方广阔,便留住下来,建立了巴国。巴人由此便从以渔猎为生的原始落后生活方式转为了较先进的农耕生活。 巴务相心愿已了,便坐化升天,死后化为白虎。众巴人为缅怀巴务相功德,建廪君祠立像祭祀,同时也感女神熬盐济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廪君之侧,称巴务相为廪君,称女神为德济娘娘,春秋饷祭,四时烟火不绝。从此,廪君即成了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 四、土司校场 土司校场,也称射圃,是土司兵丁操防习武的地方,除置有一般刀枪剑戟外,还设有赤脚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练习膂力的石磨、石锁等。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是恩施州民委落实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州、民族风情园”的发展方略,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为“恩施土司城”。 建设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为载体,历史地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司城落座在恩施市城区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占地面积300余亩,距市中心1.5公里。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禀君庙、土司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土司城墙(含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索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在游览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土家族的历史以及历史上曾在恩施实行达450余年之久的土司制度。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为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候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20xx年(1736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达450余年。土司与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封建王朝纳贡称臣,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王朝版图,人口不入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上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恩施土司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集恩施州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的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落吧。 大家请看,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门楼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在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 你看,门楼前面左右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寓意土家人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的心理。右侧墙上的三幅壁画,中间的一幅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右边的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土家先民所尊的稻谷神。“民以食为天”,稻谷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农耕初期对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左边的一幅是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像似瞄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的两尊门神,是土司城的守护神。 我们现在到了侗族风雨桥,迎面我们看到两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为“风雨桥”。过去,风雨桥多分布在恩施州的宣恩、来凤、咸丰三县。而今,随着乡乡、村村通公路,风雨凉桥已被石拱桥和水泥桥所取代,现在的风雨桥,已成为恩施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眼前的这座仿古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 大家请看,对面山上那座坐西朝东、气势巍峨、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就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庙宇旁沿山壁绘有一幅巨大的长卷壁画“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 对于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崇尚的廪君,还有一段十分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相传廪君是生活在长阳武洛钟离山的巴姓人之子,名叫巴务相。钟离山上有赤黑二穴,分别住着巴、樊、覃、相、郑五姓人氏。巴姓住在赤穴,其余四姓住在黑穴。蛮荒之初,没有头领,于是五姓人氏商定以投剑于石穴,投中者尊为头领。经比试,唯巴姓之子巴务相一剑投中,其余四姓皆未投中,四姓不服气,再次约定乘坐土船游于江中,土船不沉的立为头领。比试结果,又是巴务相乘坐的土船不沉,其余四姓的土船下水即沉。四姓至此认为这是天意,于是推举巴务相作头领,统领巴人。巴务相当头领后,胸怀大志,嫌钟离山狭小,决意要为巴人另创基业,便率领五姓巴人,沿古称为夷水的清江而上,去开疆拓土。途中经过叫盐阳地方,这里有位专司熬盐济世的女神,爱慕巴务相的超凡豪雄,以身相许要与巴务相结为夫妻,并劝巴务相留居盐阳。巴务相虽感女神多情,但仍觉盐阳不够广大,非巴人久留之地,坚持溯江而上继续前进。女神无奈,便晚上前来陪宿,早上化成飞虫与诸虫同飞,遮天蔽日,令巴务相与众巴人不辩南北、西东,寸步难行。巴务相非常焦虑恼火,断定是女神暗中阻挠,便乘女神陪宿之机割下自己一绺头发,作为信物赠与女神,女神就将头发系于颈项间,待次日诸虫再飞之时,巴务相瞄准系有头发的飞虫,弯弓搭箭,将化为飞虫的女神射落,顿时天开明朗。巴务相便继续率巴人前行,直到古称夷城的恩施地方,巴务相觉得夷城地方广阔,便留住下来,建立了巴国。巴人由此便从以渔猎为生的原始落后生活方式转化为较先进的农耕生活。 巴务相建国图强、开疆拓土的心愿已了,便坐化升天,死后化为白虎。众巴人为缅怀巴务相功德,建廪君庙立像祭祀,同时也感女神熬盐济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廪君之侧,称巴务相为廪君,称女神为德济娘娘,春秋饷祭,四时烟火不绝。从此,廪君便成了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 这里是土司校场,也称射圃,是当年土司兵丁操防习武的地方。在这里,除置有一般刀枪剑戟外,还设有赤脚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练习膂力的石磨、石锁等。 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才造就土家兵丁钢打铁铸的战斗队伍。恩施容美土司曾以48人击溃桑植千余人的侵袭。也正因这“扎硬寨,打死仗”的土家兵丁,于明代嘉庆年间,由年届80余岁的土司田舜年父子率部赴浙江沿海抗击日本倭寇,土司兵所到之处,占无不克,攻无不胜,令倭寇无不闻风丧胆。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典型的土家族民居建筑——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一般依山傍水而建,成群落分布,错落有致,雄伟壮观,既有双吊形成的对称美,也有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和谐美,堪称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土家人喜在吊脚楼房前屋后多植果木与竹林,在绿树掩映中,一楼挑出,凸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 这叫一开三间的单边吊脚楼,左边两间落在实处,右边一间悬空。左边是火房、中间为堂屋、右边即是厢房。厢房下面有柱无壁,即所谓吊脚楼了。楼上干燥,用来住人或堆放粮食。这样安排,既可避免毒蛇野兽对人伤害,楼下又可喂养牲口、安置粗重家具、堆放柴草,可谓一举多得。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到了土司城的核心部分——九进堂。 九进堂由333根柱子、333个石柱础、330道门、90余个窗、数千个雕花木窗、上千根檩子、上万根椽木组合而成。进深99.99米、宽33米,总建筑面积3999平方米,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纯榫卯相接的木结构建筑。举目望去,亭台楼角,层檐飞爪,高低上下,错落有致,显示雄奇,巍峨和富丽堂皇。九进堂实际上是一座地道的土司皇城。 第一进为土王府门楼,分设龙、凤、虎三门。土家崇虎,虎门居中,左为死门,右为生门。你看,门前两尊白虎,气势十分威武;两边山崖上,有3尊武士,熊背虎腰,勇猛无敌,忠心守护着这座豪华的土司皇宫。门内两侧为土王宫卫房,即相当于汉人皇宫禁军营房,左卫房为徒堂、将军住所,右卫房是土司卫兵营房,他们纯属土司王宫卫队,负责保护王室安全。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土司王宫的森严和威风。 在门楼的两边各有一个天井,分设两口石砌的丹池,一口有水,叫水池,一口无水称为火池,这是土家人自然崇拜的象征。 土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清江流域,与水朝夕与共,须叟离不开水,因而“水”便成了世代土家人的魂灵。土家先民对“火”也有特殊的认识,过年要烧大火,正月十五要到处点灯,叫做“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在土家人看来,火表示旺相,是吉祥兆头。搬家首先要搬火种,家家户户必须有火炕,因为那是火神的处所,可以说,土家人对火崇敬到五体投地。 第二进为戏楼。戏楼高19米,三层飞檐高耸。楼下过道有石阶通往第三进。大家请看,在这石阶中央嵌有“麒麟献书”的石浮雕,寓意为“晚梦麒麟生贵子”。二层为戏台,上面可容纳40人同台献艺。戏楼的雄伟气派与豪华,印证了当时土司王室生活的优裕与奢糜。事实也是这样,历史上恩施许多土司都建有戏院,并养有专供娱乐的歌舞戏班。容美土司田舜年父子,不仅在土司王府建有戏楼,养有戏班,还不远千里从北京接来戏剧专家顾彩到容美土司,与田舜年一起移植演出了孔尚任的名剧《桃花扇》。顾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演唱水平在当时全湖北也算上乘。田舜田土司还亲自创作了《许田射猎传奇》剧本。可以说,正是土司对文化艺术的看重,客观上也推动了土司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现在到了第三进。它是紧连戏楼的“议事厅”,也称作“宫言堂”和看台。主要供土司及土司以下的都爷、总爷或舍巴等土司职官商议钱粮征缴、军事防务及接待相邻土司使臣来访等有关土司政权治理的大事。议事厅的另一用途就是作为土司王室和土司职官看戏的“看台”。 第四进是摆手堂。摆手堂是25米高的5层高楼,层层飞檐,亭亭而上。上三层为国顶亭盖,下两层为四壁见方的厅堂。摆手堂上圆下方,体现了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观,也暗含着中国人所崇尚的外圆内方的行为规范。考试大编辑整理 摆手堂是土家族特有的祭祀性建筑,也称“神堂”。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人都喜欢去摆手堂唱摆手歌、跳摆手舞,以此祭奠祖先和祈求庇佑。摆手堂主要供奉的是彭公爵主、向老倌人和田好汉三位土王菩萨。土家人在跳摆手舞前,先要以“猪十金”或猎获的野物向土王菩萨行祭礼,同时要放三眼铳和击鼓,众人在土家人称之为“梯玛”的巫师引导下唱摆手歌,然后齐到摆手堂前场地上围绕挂满灯笼的灯笼树或烧的篝火跳摆手舞。 跳摆手舞,土家语称之为“舍日巴”,是美好的意思,舞蹈内容主要表现的是土家先民狩猎和作战生活。舞蹈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属于军功战舞,每三年举行一次,小摆手属农事舞,每年举行一次。 摆手舞中的大摆手,源于土家先民巴人的军前舞——巴渝舞;多表现战争中拼肉搏、徒手夺抢、竞技比武等,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明快,优美健壮。现由长阳文艺工作者移植改编成“巴山舞”,除保留了原始粗犷、刚劲的一面外,还增强了时代特点,成为土家族人民特别喜爱的广场群体性舞蹈之一。 现在到了第五进——后院门楼。门楼有三道门,并与前面祠堂相通。这里的三门虽无生死之分,但有尊卑之别。就是说,身份卑微的从侧门进出,身份高贵的则从中门进出。 第六进是土司王府的仓廪之地。左边是粮食仓库,叫“常喜库”。取名“常喜”,就是说经常粮满囤、谷满仓,是令人十分高兴的事。土司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粮食丰收或减产,是关系土司政权攸关的大事,封赠粮食的“常喜”二字,实则也是土司心里常喜的写照。 右边青砖砌封的叫“储备库”,从厚重结实的砖墙看,里面自然秘藏着金银珠宝或钱财。实际上,所谓储备库,就是土司王府的银行。银行藏钱多少,反映土司经济实力的强弱,经济力的强弱便直接影响到土司的政权。当时的容美土司正是因经济实力雄厚而雄踞鄂西土司之首。可见,“常喜库”和“储备库”是土司的命根子,土司不到非不得已不能动用这两个仓库,平时还专门设有库长和仓廪人员日夜厮守着土司粮仓和钱财。 这左右设立的双层亭楼为第七进,它是土司子女的住所。左边叫“翰墨轩”的是公子的书房,右边称“芹香阁”的是小姐的绣楼,土司称未成年的公子叫“官儿”,未出客的女儿叫“官姐”。土司王或送其子女去荆州府学堂读书,或请教师到土司王府执教,不遗余力地培养其子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培养其女成为名媛淑女,以让土司王业后继有人。 第八进为内宫的中堂,称“宾悦楼”,主要是接待、筵请朝廷使臣及友邻土司来宾的地方,是土司最高规格的接待。 第九进为后堂。土家叫“惹巴楼”,意思是很美的地方,它主要是土司的寝宫和家庙,属内府中最高贵圣洁之地,共四层。第一层为“淑芳阁”,是土王妃子的居室;第二层叫“宁沁殿”,是土王看书、写字、抚琴、赋诗、颐养心田的地方;第三层为“泰安殿”,是土司王和原配夫人(称为正室之妻)的起居室,室中三檐滴水鸾凤和鸣床,绫罗宝帐、土花被盖、珠光宝气,无不显出雍容华贵之极。第四层为“祖宗堂”,供奉着土家族神和历代先祖神位,是九进堂最高处,是土司王宫家庙,每到岁末年节,土司都带着土司王室宗亲进行隆重祭拜,就是平时,这里也是香火不绝。 请大家抬头往山上看,山背上那长城般的景观便是土司城墙,它包含城墙、钟楼、鼓楼、白虎雕像和卧虎桥等景点。 土司城墙全长2320米,宽1.2米,依山取势修造,逶逶延绵,雄伟壮观。土司时期土司间相互攻城掠寨的战争不断发生,各土司修筑城墙进行戌守,就成了重要防护手段;还在城墙上广设烽火台,实行狼烟报警,土司兵丁闻讯集聚,抵御来犯之敌。游土司城墙,观烽火台,难免让人“发古之幽思”,相信大家也有同感吧! 这便是钟楼,它位于城墙最高处,为三层亭塔式建筑,四柱四檐,俯视东西南北四方。亭内悬一口重达3000余斤的大铜钟,叫土司朝典钟,钟上铸有999字铭文,记述了土司城景观的壮丽和感赋远古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慷慨悲壮的沧桑历史。铸土司朝典钟,立于土司城最高处,是为了显示土司权柄的至高无上和土司王业的亘古宏昌。土司朝典钟主要用于土家族神和历代土司祭祀、朝廷册封的新土司登位的朝贺、祈祷上苍免除水旱虫灾等仪式。每当钟声响起,土司便率领土司文武职官及王室宗亲。兵丁土民一起梵香朝拜,十分隆重而神圣。 这里便是鼓楼。它主要用于配合土司兵丁共同抗敌。每当烽火狼烟升起,鼓楼便擂鼓报警,士卒土民闻声即动,荷枪持刀,以待来犯之敌。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到了土司城的百花园,这实际上就是土司皇城的“御花园”。土司非常注重亭园的设置,以满足王室休闲和娱乐。园中春有桃花、樱花,夏有牡丹、芙蓉,秋有丹桂、海棠,冬有梅花飘香,古柏苍松,林林总总,姹紫嫣红,真可谓: 花香醉游人,游人在画中! 让我们到白虎山上去看一看白虎雕像吧。大家已经知道,白虎是土家族极为崇拜的廪君魂灵的化身,也是土家族的图腾崇拜、族徽和标志。由于土家族崇虎敬虎,不仅许多地方立庙祭祀,更有许多土家人的神龛上供有白虎神位,许多地方还以“虎”字命名,如咸丰县的“白虎山”,来凤县的“白虎堂”。就连土家族小孩穿的称“虎头鞋”,戴的叫“虎头帽”,大人还常于小孩眉心间画一“王”字,以期望长大后是有出息的虎的传人,可见白虎已成了土家族的魂和根。 大家请看,我们面前横跨一座软索铁桥,称作“卧虎桥”,也称作“卧伏桥”。是形容游人过桥,桥身晃荡厉害,胆怯的人便感到害怕而止步不前,俯身卧伏于侨上。举步桥上,晃晃荡荡,令人头昏目眩,大家可以亲身体验一下。但我提醒大家,有恐高症的请不要贸然去试! 大家游累了吧?不要紧,让我们到听涛茶楼去休息一下。听涛茶楼是座造型朴实、自然、优雅又别致的水上茶楼。恩施是天然茶乡,宣恩的伍家台茶,被皇帝诰封为“皇恩宠锡”,成为享誉州内外有名的贡茶,还有利川的“云雾茶”,鹤峰的“白鹤茶”,更有恩施的“富硒茶”,可谓是名茶精品荟萃。在茶楼右侧还有一株年逾300余岁的“茶树王”,仍“童心不老”,每年春天便抽枝吐蕙,凸现出茶树王的精神。 在茶楼,你可以烹茶、品茶或作功夫茶,品尝土家风味的恩施名小吃:酸辣粉、合渣饭……享受那份安闲、舒适和宁静。 好,让我们现在去参观土司城内专设的艺术展馆区——民族艺苑,它方圆15亩,由4栋青砖青瓦的仿民居建筑构成。 展区展线1000余平方米。一栋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专馆”。“西兰卡普”土家族语为“土花被盖”,它与壮锦、苗锦并称为中国三大织锦。唐宋时期称西兰卡普为“峒锦”,元明清时期称为“土锦”。从宋代开始,西兰卡普就成为向中央封建王朝进贡的贡品。我们在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到西兰卡普斑斓多彩的样式,还可亲眼目睹土家姑娘登机织锦的劳动风姿。 其它3栋为恩施州及湘黔渝友邻边区名人书画和摄影精品展馆,在里面,可领略到书法墨宝的芳香,丹青挥洒的意趣和摄影大观的精彩。 恩施土司城集中反映了土家族丰富而独特的建筑艺术,展示了土司文化,展示了土家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聪慧。 各位朋友,我的讲解到此结束,在此,我有一个建议,到土司城门楼前咱们来个集体合影,好吗?相信这张合影会给各位留下永久的记忆。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您来到龙船调的故乡――利川。我是您此行的导游,很荣幸为您服务。今天,我们将去参观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亚洲第一洞――腾龙洞,希望令人震撼的腾龙洞带给您开心的旅程! 腾龙洞概况 我们现正在前往腾龙洞的路途中,借此机会,我简要介绍一下它的概况。腾龙洞位于利川市区近郊,距市区6.8公里,它北依长江三峡,南连张家界,东距恩施100公里。八百里清江在起源处做个简单的汇集后就钻人腾龙洞巨大的“腹中”,然后直流而下,汇人长江。 今天的腾龙洞分水洞和旱洞两部分,呈上下交错状,旱洞就是过去清江的伏流古道。在几百万年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奔腾不息的清江水又在它的底部冲击出一条新的通道,这就是现在腾龙洞的水洞。 腾龙洞洞穴总长度59.8公里,其中水洞伏流16.8公里,洞穴容积总量4000多万立方米,整个洞穴系统十分复杂,是中国旅游洞穴的极品。它在世界已探明最长的洞穴中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七。zo20xx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之一,2o20xx年由英国皇家洞穴研究会探险队、欧洲洞穴基金会、中国地质大学等组成的28名专家对腾龙洞进行科学考察得出:腾龙洞容积总量为世界第一。 腾龙洞风景区由水洞、旱洞、鲇鱼洞、凉风洞、独家寨及三个龙门、化仙坑等景区组成,集山、水、洞、瀑、林、石、峡于一体,以雄、险、奇、幽、秀驰名中外。旱洞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腾龙洞旱洞的主洞口,洞口呈纺锤形,因主洞口巨大,身形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而得名。 洞口高72米,宽64米,洞内最高处235米,主洞前段平坦,宽可容15辆卡车并行,平均高度为60米。主洞已探明长59.8公里,其中伏流长16.8公里,洞穴总面积zo0多万平方米。山中有洞不足为奇,洞中有山堪称一绝。腾龙洞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5座山峰、10个大厅、地下瀑布10余处,水洞旱洞相连,主洞支洞相通,洞内空气流通,终年恒温12~18℃。 《夷水丽川》情景歌舞表演 欣赏完洞内色彩斑斓的景点后,现在我们来到全国最大的原生态洞穴剧场,稍后我们将观看大型土家族情景歌舞――《夷水丽川》。它由国内顶级导演精心编排,以土家文化为背景,是一台反映土家历史、民风、民俗的情景歌舞。《夷水丽川》是腾龙洞景区的主要看点之一,它通过歌舞的形式向游客们展示土家先民在大迁徙过程中的艰辛历程、与大自然搏斗的顽强精神以及土家族的风土人情。 让您在感受腾龙洞震撼之美的同时,还可领悟到原始古老的土家歌舞风情并与之同乐。《夷水丽川》演出时间50分钟,演员100多人,由《序》、上篇《白虎雄风》、中篇《巴裔风情》、下篇《龙船古韵》及《尾声》构成,场面恢弘,气势宏大,舞台绚丽,服饰华丽,情节精彩,具有大气磅礴的舞台震撼效果。 水洞 卧龙吞江欣赏完《夷水丽川》,返回旱洞进口,右转前行,我们就来到了水洞人口处。古人描述利川有四大风景,即“东有玉笔朝天,南有八宝炼丹,西有万里城墙,北有卧龙吞江”。其中“北有卧龙吞江”,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落水洞瀑布。 清江从利川齐岳山发源后,蜿蜒流过如花似玉的利中盆地,到这里又猛然地跌人落水洞中,变成一条幽幽伏流。大家请看,落水洞口高45米,宽⒛米,飞瀑落差30米,最大洪峰流量达676立方米/秒。站在卧龙桥上,只见银浪翻滚,水声如雷,气势磅礴,这水洞恰似一条巨龙张开它的大口,正在咀嚼吞食着清江一样。“银涛卷人冰壶浆,余沫飞溅游客裳。”“一口吸尽狂澜狂,雷转犹听鸣饥肠。” 古人对“卧龙吞江”的描述,绘声绘色,恰到好处。清江在此进人伏流,在水洞蜿蜒16。8公里后,黑洞才“重见天日”。水洞洞高一般在30~50米,洞底呈阶梯状,存在多处跌水、急流、深潭,洞中有18处天窗与溢流支洞及旱洞相连,构成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的复杂排水系统。这时大家可能会问这水洞和旱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利川古为浅海,腾龙洞奇观是大自然的创造,是水的奇迹和功劳。 常言道:“铁杵可磨针,滴水能穿石。”这道理在腾龙洞随处可见。科学考察论证表明:强大的清江河水塑造了腾龙洞群,其形成大致分为3个地质变化塌陷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海拔1140~1150米之间,然后继续塌陷至1100米,即现在旱洞人口的水平高度,那时,旱洞是清江伏流通道;第二阶段,由于妖雾山的大型岩崩致使清江伏流廊道朝北改向,清江河道由1100米下降至1060米,即今天清江河床的高度。 现腾龙洞内白玉石林的塌落石乳年龄,经磁辐射测定表明,第一次大型岩崩发生在22.9万年前,第二次大型岩崩发生在15.6万年前;第三阶段塌陷发生在今伏流所处水面,河道标高140米。伏流周围严重的溶蚀现象表明,伏流河道的变更至今尚未停止。当然,清江固然堪称能工巧匠,但还得有上好的石料以供雕刻,腾龙洞恰恰具各这样的条件。清江所穿越的石灰岩层,其质地纯、厚度大,盐酸钙含量大于98%,不溶解的物质少于1%,对穿越巨大洞穴系统极为有利。 加上地壳剧烈运动,加速了洞穴的形成。如今,腾龙洞以其特有的巨大洞穴系统、巍峨的峰丛群山、险峻深邃的峡谷、奔腾不息的清江等自然景观,系统完美的地质遗迹、厚重独特的人文历史、浓郁的土家风情和丰富的山野特产,成为鄂西南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是恩施州民委落实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州、民族风情园”的发展方略,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为“恩施土司城”。 建设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为载体,历史地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司城落座在恩施市城区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占地面积300余亩,距市中心1.5公里。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禀君庙、土司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土司城墙(含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索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在游览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土家族的历史以及历史上曾在恩施实行达450余年之久的土司制度。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为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候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20xx年(1736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达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上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恩施土司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集恩施州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的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落吧。 大家请看,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门楼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在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 你看,门楼前面左右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寓意土家人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的心理。右侧墙上的三幅壁画,中间的一幅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右边的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土家先民所尊的稻谷神。“民以食为天”,稻谷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农耕初期对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左边的一幅是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像似瞄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的两尊门神,是土司城的守护神。 土司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是栋纯粹榫卯结构的木楼,高大壮观,结构精良,布局精巧合理。两边的走马转角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相通相连。门楼门窗由200扇门,189块镂空雕花图案组成,内容多为戏文和民间传奇故事。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整座门楼还隐含着许多奇巧而又寓意双关的数字,如门楼高4层、12根柱、24根梁,它意味着一年中的4季、12个月和24个节气。大家请看,门楼屋顶上数只蝙蝠拱托着一枚古钱的装饰雕塑,寓意“福在眼前”。福就是借指蝙蝠,钱就是那枚铜钱了。真算是无字胜有字,于无声处说吉祥了。 我们现在到了侗族风雨桥,迎面我们看到两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为“风雨桥”。过去,风雨桥多分布在恩施州的宣恩、来凤、咸丰三县。而今,随着乡乡、村村通公路,风雨凉桥已被石拱桥和水泥桥所取代,现在的风雨桥,已成为恩施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眼前的这座仿古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 大家请看,对面山上那座坐西朝东、气势巍峨、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就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庙宇旁沿山壁绘有一幅巨大的长卷壁画“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亮丽的土家族文化标志性建筑――恩施土司城恩施土司城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坐落于恩施市城区西北,占地面积⒛余公顷,距市中心1.5公里。包括门楼、风雨桥、廪君庙、土司校场、九进堂、土司城墙、百花园、白虎雕像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土家族历史及土司制度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人现在叫“清江”(古称“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到达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侯国――巴人国。 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到湘鄂川黔山水毗邻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融合,形成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比兹卡”或“贝京卡”。宋代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 土家族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3代,前后达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人中央王朝户籍。 土司生杀在握、称雄一方,实际上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土司管辖范围包括恩施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土司校场 这是土司爵爷点练兵丁的场所。梅花桩是用于士兵练习步法和迷踪术的地方。石杠是士兵练习气力的工具,石杠训练,与现在的举重运动类似。人物雕像上展示的是土司头领及亲将英勇善战的杰出代表。左侧是一代名将容美土司田世爵,右侧是“土家花木兰”――施南女官冉氏,旁边手执流星锤的是她的随从。 九进堂 它是土司理政和生活的宫廷,展示了鄂西南土家族“文脉”文化的无限神韵。整体建筑由低向高递进,有九重九进,故称“九进堂”。九进堂由333根顶梁柱、333个石柱基、333道门、90余个窗、数千个雕花门窗、上千个檩子、上万根椽木组合而成。 纵深99.99米,宽33米,总建筑面积3999平方米,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纯榫卯相接的木结构建筑。举目望去,亭台楼角,屋檐飞爪,高低上下,错落有致,显示雄奇、巍峨和富丽堂皇。首先,我们看见正中虎门上面的府徽标志,由书、剑、犁图案组成,表明土司崇文尚武和勤耕的思想。左侧门为“哭来门”,右侧门为“笑去门”,哭来笑去,从生到死,表达的是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和坚强的生命意识。现在到达第一进王府门楼,分设龙、凤、虎3门。土家崇虎虎门居中,左为死门,右为生门。门内为土王宫卫房,王府的卫兵主要有三大职责: 一是保卫王府及土司等人的安全,对前来拜见土司和办事的人验帖登记; 二是在土司迎接贵宾的时候,举行相关礼仪活动,类似现在的军队仪仗队? 三是护卫土司出巡、出访、朝贡的安全。第二进为戏楼,是展示“巴风土韵”的舞榭歌台。“三歌四舞”集中体现了巴文化的无限风情与神韵。第三进是看台,它是土司接待贵宾、观赏文艺、闲谈事务的地方,正中的雕花木椅,就是土司当年常坐的地方。 第四进为“什用殿”(土家语为土司的办公场所),是土司处理军机政务的地方,因此是土司王城的中心。殿堂的风格非常壮观和独特,飞檐五层,上三层为圆形,下两层为方形,寓意土家族“上圆下方”的宇宙观和“处世圆融、操守方正”的从政理念。 堂中是白虎图腾塑像,上面高悬“仁民爱物勹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第五进为逸院,它是土司家居的后院人口,相当于后院的牌坊,反面正门上书有“瑞蔼华堂”牌匾,侧面绘有主题图画,传达逸院亲和与富贵的氛围。 第六进是土司王府的仓廪之地。左边是粮食仓库,叫“常喜库”?右边青砖砌封的叫“储各库”,从厚重结实的砖墙看,里面自然秘藏着金银珠宝和钱财。 实际上,它就是土司王府的金库,反映了土司经济实力的强弱。“常喜库”和“储各库”是土司的命根子,非不得已不能动用这两个仓库,平时还专门有人日夜看守。“常喜库”和“储备库”上面分别是“太安阁”和“淑芳阁”。 “太安阁”是土司父母居住地,“淑芳阁”是土王妃子的居室。第七进为双层亭楼,是土司子女的住所。右边的“积墨轩”是公子的书房,意为启示公子勤奋学习,博学多思,为承袭司位而积累更多的学识。左边的“芹香阁”是小姐的绣楼,小姐不仅要学绣花、织锦、弹琴,也要学习文化知识,并要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体现了土司时期男女平等的社会观念。 第八进和第七进相连,通道人口右侧是土司王爷书房――“明德轩”,柱壁上挂着土司吟诗唱对的字画,书桌上摆放着土司王曾经常用的文房四宝,这里也是土司接待重要宾客的地方。第九进为“惹巴楼”,土家语为很美的地方,是内府中最高贵圣洁的地方,共四层。 第一层是“退思斋”,这是包括土司在内的土司家族闭门思过的地方。 第二层是王爷寝宫“宁馨宫”,里面的陈设极为奢侈华贵。传说土司享有一种特杈即“初夜杈”,土民新婚时新娘必须送到土司王府寝宫,验其贞洁,随王爷取悦3天,土民的婚姻才被土司所认可,这有点类似现在的婚姻登记。 第三层是土司晚上处理政务的“悟策居”,普通人不可人内的禁地。第四层是最高之处,是土司处理绝密政务的地方,第三层和第四层也是土司平常散步思量的地方,登高望远,一览众生小,土司难免有一种君临天下的自豪感。请大家上楼体验,观赏九进堂的旷世全景。 捞此罗汉 出九进堂不远,便到了捞此罗汉(土家语为太阳寨的意思),它是土司的“身弓耕园”。过去,土司在这里扬鞭掌犁,率家人和奴仆耕耘劳作,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现在,这里居住着土苗两家人。这里有典型的土家民居――吊脚楼。 土家族根据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采用“依山而建,分台而筑”的方式构筑民居。充分利用斜坡地形,将正屋建在实地上,除一边靠在实地上与正房相连外,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楼上面住人,底层用来喂养牲畜或堆放杂物,属干栏建筑的一种形式,称为“准干栏建筑”或“半干栏建筑”,富有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之诗画意境。 城墙 沿陡峭的阶梯而上,便登上了威武绵延的土司城墙。土司城墙全长2320米,宽1.2米,依山取势修造,块石筑成,厚实坚固,巍巍延绵,就像一条巨龙将土司城围得严严实实,有“金城汤池”的味道。城墙上还广设烽火台,实行狼烟报警。游土司城墙,观烽火台,难免让人“发古人之幽思” 鼓楼 鼓楼为塔形建筑,底座多为方形,上面有多角形屋檐,是民族传统庆典的地方。鼓楼也是敌人来犯擂鼓报警之地。另外,还有报时的作用,俗话说“晨钟暮鼓”就是这个意思。 钟楼 钟楼位于城墙最高处,为三层亭塔式建筑,底层为城墙,中层为城楼,顶层为亭。四柱四檐,俯视东西南北四方。亭内悬一口重达3000余斤的大铜钟,叫“土司朝典钟”,钟上铸有999字铭文,记述土司城各景观的壮丽和感赋土家族慷慨悲壮的漫长历史。它主要用于土家族祭祀和朝贺。每当钟声响起,土司便率领文武职官及王室宗亲、兵丁土民一起梵香朝拜,十分隆重而神圣。 听涛茶楼 从钟楼而下,不远处就是“听涛茶楼”。听涛茶楼位于卧虎沟僻静处的泉水溪,是座造型朴实、自然、优雅又别致的水上茶楼。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家台富硒茶”、“云雾茶”、“白鹤茶”等名茶。茶楼右侧还有一株年逾300余岁的“茶树王”,仍“童心”不老,每年春时便抽枝吐芽,凸显出茶树王的精神。 白虎照 塘品茶香后,悠然而出,过“卧虎桥”便到了白虎山下。白虎山上立有白虎雕像,它栩栩如生,威风凌厉,似乎要从山上一跃而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家人对白虎的崇拜。白虎飞跃而下的雄姿,倒映在美丽的月亮湖中,形成大吉大利的白虎照穿行于土司城,犹如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纵览土家族千年的历史文明?走读土司城,似是一场文化风情的荟萃,它扑面而来,让人沉醉不醒。这正是“千古兴亡天下事,施州土司亦如此。大浪淘沙英雄迹,不尽悠悠文化情。” 以上就是为您带来的湖北恩施土司城导游词和恩施土司城解说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是恩施州民委落实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州、民族风情园”的发展方略,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为“恩施土司城”。 建设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为载体,历史地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司城落座在恩施市城区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占地面积300余亩,距市中心1.5公里。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禀君庙、土司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土司城墙(含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索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在游览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土家族的历史以及历史上曾在恩施实行达450余年之久的土司制度。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为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候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20xx年(1736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达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上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恩施土司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集恩施州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的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落吧。 大家请看,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门楼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在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 你看,门楼前面左右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寓意土家人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的心理。右侧墙上的三幅壁画,中间的一幅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右边的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土家先民所尊的稻谷神。“民以食为天”,稻谷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农耕初期对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左边的一幅是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像似瞄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的两尊门神,是土司城的守护神。 土司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是栋纯粹榫卯结构的木楼,高大壮观,结构精良,布局精巧合理。两边的走马转角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相通相连。门楼门窗由200扇门,189块镂空雕花图案组成,内容多为戏文和民间传奇故事。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整座门楼还隐含着许多奇巧而又寓意双关的数字,如门楼高4层、12根柱、24根梁,它意味着一年中的4季、12个月和24个节气。大家请看,门楼屋顶上数只蝙蝠拱托着一枚古钱的装饰雕塑,寓意“福在眼前”。福就是借指蝙蝠,钱就是那枚铜钱了。真算是无字胜有字,于无声处说吉祥了。 我们现在到了侗族风雨桥,迎面我们看到两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为“风雨桥”。过去,风雨桥多分布在恩施州的宣恩、来凤、咸丰三县。而今,随着乡乡、村村通公路,风雨凉桥已被石拱桥和水泥桥所取代,现在的风雨桥,已成为恩施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眼前的这座仿古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 大家请看,对面山上那座坐西朝东、气势巍峨、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就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庙宇旁沿山壁绘有一幅巨大的长卷壁画“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亮丽的土家族文化标志性建筑――恩施土司城恩施土司城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坐落于恩施市城区西北,占地面积⒛余公顷,距市中心1.5公里。包括门楼、风雨桥、廪君庙、土司校场、九进堂、土司城墙、百花园、白虎雕像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土家族历史及土司制度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人现在叫“清江”(古称“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到达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侯国――巴人国。 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到湘鄂川黔山水毗邻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融合,形成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比兹卡”或“贝京卡”。宋代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 土家族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3代,前后达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人中央王朝户籍。 土司生杀在握、称雄一方,实际上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土司管辖范围包括恩施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土司校场 这是土司爵爷点练兵丁的场所。梅花桩是用于士兵练习步法和迷踪术的地方。石杠是士兵练习气力的工具,石杠训练,与现在的举重运动类似。人物雕像上展示的是土司头领及亲将英勇善战的杰出代表。左侧是一代名将容美土司田世爵,右侧是“土家花木兰”――施南女官冉氏,旁边手执流星锤的是她的随从。 九进堂 它是土司理政和生活的宫廷,展示了鄂西南土家族“文脉”文化的无限神韵。整体建筑由低向高递进,有九重九进,故称“九进堂”。九进堂由333根顶梁柱、333个石柱基、333道门、90余个窗、数千个雕花门窗、上千个檩子、上万根椽木组合而成。 纵深99.99米,宽33米,总建筑面积3999平方米,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纯榫卯相接的木结构建筑。举目望去,亭台楼角,屋檐飞爪,高低上下,错落有致,显示雄奇、巍峨和富丽堂皇。首先,我们看见正中虎门上面的府徽标志,由书、剑、犁图案组成,表明土司崇文尚武和勤耕的思想。左侧门为“哭来门”,右侧门为“笑去门”,哭来笑去,从生到死,表达的是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和坚强的生命意识。现在到达第一进王府门楼,分设龙、凤、虎3门。土家崇虎虎门居中,左为死门,右为生门。门内为土王宫卫房,王府的卫兵主要有三大职责: 一是保卫王府及土司等人的安全,对前来拜见土司和办事的人验帖登记; 二是在土司迎接贵宾的时候,举行相关礼仪活动,类似现在的军队仪仗队? 三是护卫土司出巡、出访、朝贡的安全。第二进为戏楼,是展示“巴风土韵”的舞榭歌台。“三歌四舞”集中体现了巴文化的无限风情与神韵。第三进是看台,它是土司接待贵宾、观赏文艺、闲谈事务的地方,正中的雕花木椅,就是土司当年常坐的地方。 第四进为“什用殿”(土家语为土司的办公场所),是土司处理军机政务的地方,因此是土司王城的中心。殿堂的风格非常壮观和独特,飞檐五层,上三层为圆形,下两层为方形,寓意土家族“上圆下方”的宇宙观和“处世圆融、操守方正”的从政理念。 堂中是白虎图腾塑像,上面高悬“仁民爱物勹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第五进为逸院,它是土司家居的后院人口,相当于后院的牌坊,反面正门上书有“瑞蔼华堂”牌匾,侧面绘有主题图画,传达逸院亲和与富贵的氛围。 第六进是土司王府的仓廪之地。左边是粮食仓库,叫“常喜库”?右边青砖砌封的叫“储各库”,从厚重结实的砖墙看,里面自然秘藏着金银珠宝和钱财。 实际上,它就是土司王府的金库,反映了土司经济实力的强弱。“常喜库”和“储各库”是土司的命根子,非不得已不能动用这两个仓库,平时还专门有人日夜看守。“常喜库”和“储备库”上面分别是“太安阁”和“淑芳阁”。 “太安阁”是土司父母居住地,“淑芳阁”是土王妃子的居室。第七进为双层亭楼,是土司子女的住所。右边的“积墨轩”是公子的书房,意为启示公子勤奋学习,博学多思,为承袭司位而积累更多的学识。左边的“芹香阁”是小姐的绣楼,小姐不仅要学绣花、织锦、弹琴,也要学习文化知识,并要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体现了土司时期男女平等的社会观念。 第八进和第七进相连,通道人口右侧是土司王爷书房――“明德轩”,柱壁上挂着土司吟诗唱对的字画,书桌上摆放着土司王曾经常用的文房四宝,这里也是土司接待重要宾客的地方。第九进为“惹巴楼”,土家语为很美的地方,是内府中最高贵圣洁的地方,共四层。 第一层是“退思斋”,这是包括土司在内的土司家族闭门思过的地方。 第二层是王爷寝宫“宁馨宫”,里面的陈设极为奢侈华贵。传说土司享有一种特杈即“初夜杈”,土民新婚时新娘必须送到土司王府寝宫,验其贞洁,随王爷取悦3天,土民的婚姻才被土司所认可,这有点类似现在的婚姻登记。 第三层是土司晚上处理政务的“悟策居”,普通人不可人内的禁地。第四层是最高之处,是土司处理绝密政务的地方,第三层和第四层也是土司平常散步思量的地方,登高望远,一览众生小,土司难免有一种君临天下的自豪感。请大家上楼体验,观赏九进堂的旷世全景。 捞此罗汉 出九进堂不远,便到了捞此罗汉(土家语为太阳寨的意思),它是土司的“身弓耕园”。过去,土司在这里扬鞭掌犁,率家人和奴仆耕耘劳作,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现在,这里居住着土苗两家人。这里有典型的土家民居――吊脚楼。 土家族根据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采用“依山而建,分台而筑”的方式构筑民居。充分利用斜坡地形,将正屋建在实地上,除一边靠在实地上与正房相连外,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楼上面住人,底层用来喂养牲畜或堆放杂物,属干栏建筑的一种形式,称为“准干栏建筑”或“半干栏建筑”,富有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之诗画意境。 城墙 沿陡峭的阶梯而上,便登上了威武绵延的土司城墙。土司城墙全长2320米,宽1.2米,依山取势修造,块石筑成,厚实坚固,巍巍延绵,就像一条巨龙将土司城围得严严实实,有“金城汤池”的味道。城墙上还广设烽火台,实行狼烟报警。游土司城墙,观烽火台,难免让人“发古人之幽思” 鼓楼 鼓楼为塔形建筑,底座多为方形,上面有多角形屋檐,是民族传统庆典的地方。鼓楼也是敌人来犯擂鼓报警之地。另外,还有报时的作用,俗话说“晨钟暮鼓”就是这个意思。 钟楼 钟楼位于城墙最高处,为三层亭塔式建筑,底层为城墙,中层为城楼,顶层为亭。四柱四檐,俯视东西南北四方。亭内悬一口重达3000余斤的大铜钟,叫“土司朝典钟”,钟上铸有999字铭文,记述土司城各景观的壮丽和感赋土家族慷慨悲壮的漫长历史。它主要用于土家族祭祀和朝贺。每当钟声响起,土司便率领文武职官及王室宗亲、兵丁土民一起梵香朝拜,十分隆重而神圣。 听涛茶楼 从钟楼而下,不远处就是“听涛茶楼”。听涛茶楼位于卧虎沟僻静处的泉水溪,是座造型朴实、自然、优雅又别致的水上茶楼。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家台富硒茶”、“云雾茶”、“白鹤茶”等名茶。茶楼右侧还有一株年逾300余岁的“茶树王”,仍“童心”不老,每年春时便抽枝吐芽,凸显出茶树王的精神。 白虎照 塘品茶香后,悠然而出,过“卧虎桥”便到了白虎山下。白虎山上立有白虎雕像,它栩栩如生,威风凌厉,似乎要从山上一跃而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家人对白虎的崇拜。白虎飞跃而下的雄姿,倒映在美丽的月亮湖中,形成大吉大利的白虎照穿行于土司城,犹如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纵览土家族千年的历史文明?走读土司城,似是一场文化风情的荟萃,它扑面而来,让人沉醉不醒。这正是“千古兴亡天下事,施州土司亦如此。大浪淘沙英雄迹,不尽悠悠文化情。” 游客朋友: 大家好!在开封众多的文物古迹当中,铁塔是开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成了游客必到之地,就像人们所说的:“来开封不登铁塔,等于没来过开封”。 铁塔位于开封城内东北隅铁塔风景区内,秀丽挺拔,雄居中原,以它精湛绝妙的建筑艺术和雄伟秀丽的修长身姿而驰名中外,被人们誉为 “天下第一塔”。 铁塔建于北宋皇佑元年,就是公元1049年,因当年建在开宝寺内,称开宝寺塔。又因其外表全以褐色琉璃砖镶嵌,远看近似铁色,加之本身坚固异常,犹如铁铸,故从元代起民间称之为“铁塔”。据史料记载,铁塔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建筑学家喻浩为供佛祖释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据说,他经过八年的构想设计和建造,终于在公元989年把这座佛塔建成。木塔共八角十三层,高120米,上安千佛万菩萨,塔下作地宫,供奉佛祖的舍利子,造工精细,木塔在京城诸塔中最高,“其土木之宏伟,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国,未之有也。” 因此该塔被称为“天下之冠”。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倾斜,有人问喻浩缘由,他说京师无山,又多西北风,离此地不远又有大河流过,用不到百年的时间,塔受风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响,就自然会直过来了,并预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会倒塌。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木塔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仅存在五十多年。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诏在距此塔不远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样式建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这座铁色琉璃砖塔。 铁塔是因其卓绝的建筑艺术闻名遐迩的。铁塔现高55.88米,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底层每面阔4米多,向上逐层递减,层层开设明窗,一层向北,二层向南,三层向西,四层向东,以此类推,其余皆为盲窗。设计明窗,除有采光、通风、了望之用,还能减缓强风对塔身的冲击力。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又在塔心柱正对明窗之处,镶嵌了琉璃佛砖,保护塔心柱免受风力侵蚀。 远看近观,铁塔仿佛是一座木塔,玲珑剔透。原来设计师在设计建造铁塔时,采用仿木结构,它以许多形状大小各异的 “结构砖 ”相组合。这些结构砖,就像经过斧凿的木料一样,有榫、有眼,组装起来,严密合缝。塔身的檐、椽、瓦等,也俱为琉璃砖所成。砖型的规格化是我国佛塔建筑的一大进步,可以砌出各种仿木结构,这些特点使铁塔在我国佛教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粗壮的塔心柱是支撑塔壁,抵御外力的核心部分。各种不同用途的外壁砖瓦构件通过登道与塔心柱紧密衔接,异常坚牢,浑然一体,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九百多年来,铁塔历经地震、暴风水患,特别是1938年5月,日军用大炮对铁塔进行轰炸,北面从第四层至第十三层的各级檐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但仍然屹立。对此,民间老人们解释说:铁塔作为一座佛塔,经历如此多的灾难而不倒塌,是受佛祖保佑的结果。佛教相信三世轮回,所以当地信佛的老人常告诉游客,如果你围绕铁塔左绕三圈,右绕三圈,佛祖将保佑你一生平安。 铁塔外壁镶嵌的花纹砖有五十余种,花纹图案包括飞天、降龙、麒麟、坐佛、玉佛、菩萨、狮子、伎乐、花卉等,造型优美,精妙生动,具有鲜明的宋代艺术风格。 铁塔原建于夷山之上,后来由于黄河泥沙沉积,将夷山及塔基淤没。据《如梦录》载,基座辟有南北二门,向南一门匾曰:“天下第一塔”。基座下有一八棱方池;北面有小桥跨池而过,由小桥进北门入塔。由此可以想见,当年铁塔如同一株破水而出的芙蓉,亭亭玉立,更使塔身外观出落得挺拔灵秀,瑞丽舒展。 铁塔内遏砖砌登道,绕塔心柱盘旋而上,历一百六十八层台阶可至塔顶。登到第五层,可以看到城内景色;登到第七层,可以看到城外原野;登到第九层,可以看到浩瀚奔腾的黄河,领略到黄河号称“天河”的含义;登到第十二层,则祥云缠绕,云雾扑面,似入太空幻景。此即著名的古开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铁塔行云” 。诗曰:“浮图千尺十三层,高插云霄客倦登。润彩氤氲疑锦绣,行人迢递见觚棱。半空铁马风摇铎,万朵莲花夜放灯。我昔凭高穿七级,此身烟际欲飞腾。” 每当风度云穿时,环挂在塔身檐下的每层八个共一百零四个铁铃悠然而动,叮当作响,更让人心旷神怡、留连往返。 细心的游客在欣赏这座卓绝的建筑艺术时,总能惊奇地发现眼前的铁塔是座斜塔,已向东南方向倾斜。看来,喻浩先生当年的担心并非多余! 在铁塔西百米处,是一座重檐伟阁、漆栋画梁的大殿,名叫“接引殿”。周围由二十四根大柱支撑,青石栏杆。望柱上雕刻有形态各异的九十六只小狮子。 殿内矗立着一尊高大慈悲的站佛,他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俗称接引佛。这尊高大的接引佛像,是宋元时期用全铜铸造的,身高5.4米,重12吨,赤足站立,胸前铸有象征吉祥的万字符号。穿有山水云朵花纹的袈裟法衣。左手禅定在胸,右手下垂指地,表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接引众生到达西方净土的极乐世界。最上方有一“光明无量”的匾额。周围四根柱子上写有两副楹联:一为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已了如来真实意;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是为波罗密多心”。 一为“四八愿普被群机,决定万修万人去;二五有同生正信,合当一念一如来。”佛像周围的殿壁上绘制有大型壁画“ 西天极乐世界图”上有佛像七十多樽,图中有慈眉善目的菩萨,婀娜多姿的彩女,手托花盘的仙娥,舞姿轻盈的飞天等,锦衣广带,彩绦飘飞,笙箫婉转,鹤舞鹿鸣,一派温馨和谐的天国景象。 恩施土司城是恩施州民委落实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州、民族风情园发展方略,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属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为恩施土司城。 建筑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为载体,历史地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司城座落在恩施市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距市政府所在地500米,占地面积300余亩。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为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候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20xx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今天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一、土司城门楼 走进恩施土司城,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 门楼前面左右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表现的是土家人普遍存在望子成龙心理 。右侧墙上三幅壁画,除中间一幅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外,右边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称之为的稻谷神。民以食为天,稻谷便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农耕初期对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左边一幅的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像似瞄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的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是土司城门楼的守护神。 土司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是栋纯粹榫卯结构的木楼。高大壮观、结构精良;布局精巧合理。两边走马转角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相通相连。门楼门窗由200扇门,189块镂空雕花图案组成,内容多为戏文及民间传奇故事。有趣的是,整座门楼还隐含着许多奇巧而又寓意双关的数字,如门楼高4层、12根柱、24根梁。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年中的4季、12个月和24个节气。还有门楼屋顶上数只蝙蝠拱托着一枚古钱的装饰雕塑,它叫福在眼前。福就是借指蝙蝠,钱就是那枚铜钱了。真算是无字胜似有字,于无声处说吉祥了。 二、风雨桥 这座仿古风雨桥,两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风雨桥。这座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但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 承恩寺导游词 十堰导游词 黄鹤楼又一导游词 襄阳古城导游词 三、廪君庙 座落在游船码头对面山上的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廪君庙为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坐西朝东,雄峙山腰,巍峨气势。紧傍庙宇,沿山壁绘有巨大长卷壁画,壁画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谓之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 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崇尚的廪君,还有段十分神奇而动人的传说。相传廪君是生活在长阳武洛钟离山的巴姓人之子,名叫巴务相。钟离山上有赤黑二穴,分别住着巴、樊、覃、相、郑五姓人氏。巴姓住在赤穴,其余四姓住在黑穴。蛮荒之初,没有头领。于是五姓人氏商定以投剑于石穴,投中者尊为头领。经比试,唯巴姓之子巴务相一剑投中,其余四姓皆未投中。四姓不服气,再次约定乘坐土船游于江中,土船不沉的立为头领。比试结果,又是巴务相乘坐的土船不沉,其余四姓的土船下水即沉。四姓至此认为这是天意,于是推举巴务相作头领,统领巴人。巴务相胸怀大志,嫌钟离山狭小,决意要为巴人另创基业。便率领五姓巴人,沿古称为夷水的清江而上,去开疆拓土。途中经过叫盐阳地方,盐阳有位专司熬盐济世的女神,爱慕巴务相超凡豪雄,以身相许要与巴务相结为夫妻,并劝巴务相留居盐阳。巴务相虽感女神多情,但仍觉盐阳不够广大。非巴人久留之地。坚持溯江而上继续前进。女神无奈,便晚上前来陪宿,早上化成飞虫与诸虫同飞,遮天蔽日,令巴务相与众巴人不辩南北西东,寸步难行。巴务相于焦虑中断定是女神暗中阻挠,便乘女神陪宿之机割下自己一绺头发,作为信物赠与女神。女神即将头发系于项间。待次日诸虫再飞之时,巴务相瞄准系有头发的飞虫,挽弓搭箭,将化为飞虫的女神射落,天开明朗。巴务相便继续率巴人前行,直到古称夷城的恩施地方,巴务相觉得夷城地方广阔,便留住下来,建立了巴国。巴人由此便从以渔猎为生的原始落后生活方式转为了较先进的农耕生活。 巴务相心愿已了,便坐化升天,死后化为白虎。众巴人为缅怀巴务相功德,建廪君祠立像祭祀,同时也感女神熬盐济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廪君之侧,称巴务相为廪君,称女神为德济娘娘,春秋饷祭,四时烟火不绝。从此,廪君即成了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 四、土司校场 土司校场,也称射圃,是土司兵丁操防习武的地方,除置有一般刀枪剑戟外,还设有赤脚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练习膂力的石磨、石锁等。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恩施土司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集恩施州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的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落吧。 大家请看,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门楼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在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 这里是土司校场,也称射圃,是当年土司兵丁操防习武的地方。在这里,除置有一般刀枪剑戟外,还设有赤脚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练习膂力的石磨、石锁等。 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才造就土家兵丁钢打铁铸的战斗队伍。恩施容美土司曾以48人击溃桑植千余人的侵袭。也正因这“扎硬寨,打死仗”的土家兵丁,于明代嘉庆年间,由年届80余岁的土司田舜年父子率部赴浙江沿海抗击日本倭寇,土司兵所到之处,占无不克,攻无不胜,令倭寇无不闻风丧胆。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典型的土家族民居建筑——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一般依山傍水而建,成群落分布,错落有致,雄伟壮观,既有双吊形成的对称美,也有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和谐美,堪称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土家人喜在吊脚楼房前屋后多植果木与竹林,在绿树掩映中,一楼挑出,凸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 这叫一开三间的单边吊脚楼,左边两间落在实处,右边一间悬空。左边是火房、中间为堂屋、右边即是厢房。厢房下面有柱无壁,即所谓吊脚楼了。楼上干燥,用来住人或堆放粮食。这样安排,既可避免毒蛇野兽对人伤害,楼下又可喂养牲口、安置粗重家具、堆放柴草,可谓一举多得。 恩施土司城是恩施州民委落实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州、民族风情园发展方略,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属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为恩施土司城。 建筑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为载体,历史地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司城座落在恩施市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距市政府所在地500米,占地面积300余亩。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为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候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20xx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今天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一、土司城门楼 走进恩施土司城,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 门楼前面左右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表现的是土家人普遍存在望子成龙心理 。右侧墙上三幅壁画,除中间一幅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外,右边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称之为的稻谷神。民以食为天,稻谷便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农耕初期对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左边一幅的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像似瞄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的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是土司城门楼的守护神。 土司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是栋纯粹榫卯结构的木楼。高大壮观、结构精良;布局精巧合理。两边走马转角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相通相连。门楼门窗由200扇门,189块镂空雕花图案组成,内容多为戏文及民间传奇故事。有趣的是,整座门楼还隐含着许多奇巧而又寓意双关的数字,如门楼高4层、12根柱、24根梁。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年中的4季、12个月和24个节气。还有门楼屋顶上数只蝙蝠拱托着一枚古钱的装饰雕塑,它叫福在眼前。福就是借指蝙蝠,钱就是那枚铜钱了。真算是无字胜似有字,于无声处说吉祥了。 二、风雨桥 这座仿古风雨桥,两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风雨桥。这座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但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 承恩寺导游词 十堰导游词 黄鹤楼又一导游词 襄阳古城导游词 三、廪君庙 座落在游船码头对面山上的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廪君庙为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坐西朝东,雄峙山腰,巍峨气势。紧傍庙宇,沿山壁绘有巨大长卷壁画,壁画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谓之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 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崇尚的廪君,还有段十分神奇而动人的传说。相传廪君是生活在长阳武洛钟离山的巴姓人之子,名叫巴务相。钟离山上有赤黑二穴,分别住着巴、樊、覃、相、郑五姓人氏。巴姓住在赤穴,其余四姓住在黑穴。蛮荒之初,没有头领。于是五姓人氏商定以投剑于石穴,投中者尊为头领。经比试,唯巴姓之子巴务相一剑投中,其余四姓皆未投中。四姓不服气,再次约定乘坐土船游于江中,土船不沉的立为头领。比试结果,又是巴务相乘坐的土船不沉,其余四姓的土船下水即沉。四姓至此认为这是天意,于是推举巴务相作头领,统领巴人。巴务相胸怀大志,嫌钟离山狭小,决意要为巴人另创基业。便率领五姓巴人,沿古称为夷水的清江而上,去开疆拓土。途中经过叫盐阳地方,盐阳有位专司熬盐济世的女神,爱慕巴务相超凡豪雄,以身相许要与巴务相结为夫妻,并劝巴务相留居盐阳。巴务相虽感女神多情,但仍觉盐阳不够广大。非巴人久留之地。坚持溯江而上继续前进。女神无奈,便晚上前来陪宿,早上化成飞虫与诸虫同飞,遮天蔽日,令巴务相与众巴人不辩南北西东,寸步难行。巴务相于焦虑中断定是女神暗中阻挠,便乘女神陪宿之机割下自己一绺头发,作为信物赠与女神。女神即将头发系于项间。待次日诸虫再飞之时,巴务相瞄准系有头发的飞虫,挽弓搭箭,将化为飞虫的女神射落,天开明朗。巴务相便继续率巴人前行,直到古称夷城的恩施地方,巴务相觉得夷城地方广阔,便留住下来,建立了巴国。巴人由此便从以渔猎为生的原始落后生活方式转为了较先进的农耕生活。 巴务相心愿已了,便坐化升天,死后化为白虎。众巴人为缅怀巴务相功德,建廪君祠立像祭祀,同时也感女神熬盐济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廪君之侧,称巴务相为廪君,称女神为德济娘娘,春秋饷祭,四时烟火不绝。从此,廪君即成了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 四、土司校场 土司校场,也称射圃,是土司兵丁操防习武的地方,除置有一般刀枪剑戟外,还设有赤脚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练习膂力的石磨、石锁等。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您来到龙船调的故乡――利川。我是您此行的导游,很荣幸为您服务。今天,我们将去参观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亚洲第一洞――腾龙洞,希望令人震撼的腾龙洞带给您开心的旅程! 腾龙洞概况 我们现正在前往腾龙洞的路途中,借此机会,我简要介绍一下它的概况。腾龙洞位于利川市区近郊,距市区6.8公里,它北依长江三峡,南连张家界,东距恩施100公里。八百里清江在起源处做个简单的汇集后就钻人腾龙洞巨大的“腹中”,然后直流而下,汇人长江。 今天的腾龙洞分水洞和旱洞两部分,呈上下交错状,旱洞就是过去清江的伏流古道。在几百万年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奔腾不息的清江水又在它的底部冲击出一条新的通道,这就是现在腾龙洞的水洞。 腾龙洞洞穴总长度59.8公里,其中水洞伏流16.8公里,洞穴容积总量4000多万立方米,整个洞穴系统十分复杂,是中国旅游洞穴的极品。它在世界已探明最长的洞穴中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七。zo20xx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之一,2o20xx年由英国皇家洞穴研究会探险队、欧洲洞穴基金会、中国地质大学等组成的28名专家对腾龙洞进行科学考察得出:腾龙洞容积总量为世界第一。 腾龙洞风景区由水洞、旱洞、鲇鱼洞、凉风洞、独家寨及三个龙门、化仙坑等景区组成,集山、水、洞、瀑、林、石、峡于一体,以雄、险、奇、幽、秀驰名中外。旱洞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腾龙洞旱洞的主洞口,洞口呈纺锤形,因主洞口巨大,身形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而得名。 洞口高72米,宽64米,洞内最高处235米,主洞前段平坦,宽可容15辆卡车并行,平均高度为60米。主洞已探明长59.8公里,其中伏流长16.8公里,洞穴总面积zo0多万平方米。山中有洞不足为奇,洞中有山堪称一绝。腾龙洞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5座山峰、10个大厅、地下瀑布10余处,水洞旱洞相连,主洞支洞相通,洞内空气流通,终年恒温12~18℃。 《夷水丽川》情景歌舞表演 欣赏完洞内色彩斑斓的景点后,现在我们来到全国最大的原生态洞穴剧场,稍后我们将观看大型土家族情景歌舞――《夷水丽川》。它由国内顶级导演精心编排,以土家文化为背景,是一台反映土家历史、民风、民俗的情景歌舞。《夷水丽川》是腾龙洞景区的主要看点之一,它通过歌舞的形式向游客们展示土家先民在大迁徙过程中的艰辛历程、与大自然搏斗的顽强精神以及土家族的风土人情。 让您在感受腾龙洞震撼之美的同时,还可领悟到原始古老的土家歌舞风情并与之同乐。《夷水丽川》演出时间50分钟,演员100多人,由《序》、上篇《白虎雄风》、中篇《巴裔风情》、下篇《龙船古韵》及《尾声》构成,场面恢弘,气势宏大,舞台绚丽,服饰华丽,情节精彩,具有大气磅礴的舞台震撼效果。 水洞 卧龙吞江欣赏完《夷水丽川》,返回旱洞进口,右转前行,我们就来到了水洞人口处。古人描述利川有四大风景,即“东有玉笔朝天,南有八宝炼丹,西有万里城墙,北有卧龙吞江”。其中“北有卧龙吞江”,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落水洞瀑布。 清江从利川齐岳山发源后,蜿蜒流过如花似玉的利中盆地,到这里又猛然地跌人落水洞中,变成一条幽幽伏流。大家请看,落水洞口高45米,宽⒛米,飞瀑落差30米,最大洪峰流量达676立方米/秒。站在卧龙桥上,只见银浪翻滚,水声如雷,气势磅礴,这水洞恰似一条巨龙张开它的大口,正在咀嚼吞食着清江一样。“银涛卷人冰壶浆,余沫飞溅游客裳。”“一口吸尽狂澜狂,雷转犹听鸣饥肠。” 古人对“卧龙吞江”的描述,绘声绘色,恰到好处。清江在此进人伏流,在水洞蜿蜒16。8公里后,黑洞才“重见天日”。水洞洞高一般在30~50米,洞底呈阶梯状,存在多处跌水、急流、深潭,洞中有18处天窗与溢流支洞及旱洞相连,构成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的复杂排水系统。这时大家可能会问这水洞和旱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利川古为浅海,腾龙洞奇观是大自然的创造,是水的奇迹和功劳。 常言道:“铁杵可磨针,滴水能穿石。”这道理在腾龙洞随处可见。科学考察论证表明:强大的清江河水塑造了腾龙洞群,其形成大致分为3个地质变化塌陷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海拔1140~1150米之间,然后继续塌陷至1100米,即现在旱洞人口的水平高度,那时,旱洞是清江伏流通道;第二阶段,由于妖雾山的大型岩崩致使清江伏流廊道朝北改向,清江河道由1100米下降至1060米,即今天清江河床的高度。 现腾龙洞内白玉石林的塌落石乳年龄,经磁辐射测定表明,第一次大型岩崩发生在22.9万年前,第二次大型岩崩发生在15.6万年前;第三阶段塌陷发生在今伏流所处水面,河道标高140米。伏流周围严重的溶蚀现象表明,伏流河道的变更至今尚未停止。当然,清江固然堪称能工巧匠,但还得有上好的石料以供雕刻,腾龙洞恰恰具各这样的条件。清江所穿越的石灰岩层,其质地纯、厚度大,盐酸钙含量大于98%,不溶解的物质少于1%,对穿越巨大洞穴系统极为有利。 加上地壳剧烈运动,加速了洞穴的形成。如今,腾龙洞以其特有的巨大洞穴系统、巍峨的峰丛群山、险峻深邃的峡谷、奔腾不息的清江等自然景观,系统完美的地质遗迹、厚重独特的人文历史、浓郁的土家风情和丰富的山野特产,成为鄂西南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亮丽的土家族文化标志性建筑――恩施土司城恩施土司城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坐落于恩施市城区西北,占地面积⒛余公顷,距市中心1.5公里。包括门楼、风雨桥、廪君庙、土司校场、九进堂、土司城墙、百花园、白虎雕像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土家族历史及土司制度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人现在叫“清江”(古称“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到达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侯国――巴人国。 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到湘鄂川黔山水毗邻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融合,形成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比兹卡”或“贝京卡”。宋代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 土家族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3代,前后达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人中央王朝户籍。 土司生杀在握、称雄一方,实际上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土司管辖范围包括恩施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走进恩施土司城,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 门楼前面左右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表现的是土家人普遍存在望子成龙心理。右侧墙上三幅壁画,除中间一幅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外,右边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称之为的稻谷神。民以食为天,稻谷便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农耕初期对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左边一幅的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像似瞄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的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是土司城门楼的守护神。 土司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是栋纯粹榫卯结构的木楼。高大壮观、结构精良;布局精巧合理。两边走马转角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相通相连。门楼门窗由200扇门,189块镂空雕花图案组成,内容多为戏文及民间传奇故事。有趣的是,整座门楼还隐含着许多奇巧而又寓意双关的数字,如门楼高4层、12根柱、24根梁。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年中的4季、12个月和24个节气。还有门楼屋顶上数只蝙蝠拱托着一枚古钱的装饰雕塑,它叫福在眼前。福就是借指蝙蝠,钱就是那枚铜钱了。真算是无字胜似有字,于无声处说吉祥了。 座落在游船码头对面山上的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廪君庙为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坐西朝东,雄峙山腰,巍峨气势。紧傍庙宇,沿山壁绘有巨大长卷壁画,壁画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谓之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 这座仿古风雨桥,两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风雨桥。这座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但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 巴务相心愿已了,便坐化升天,死后化为白虎。众巴人为缅怀巴务相功德,建廪君祠立像祭祀,同时也感女神熬盐济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廪君之侧,称巴务相为廪君,称女神为德济娘娘,春秋饷祭,四时烟火不绝。从此,廪君即成了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 四、土司校场 土司校场,也称射圃,是土司兵丁操防习武的地方,除置有一般刀枪剑戟外,还设有赤脚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练习膂力的石磨、石锁等。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是恩施州民委落实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州、民族风情园”的发展方略,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为“恩施土司城”。 建设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为载体,历史地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司城落座在恩施市城区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占地面积300余亩,距市中心1.5公里。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禀君庙、土司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土司城墙(含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索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在游览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土家族的历史以及历史上曾在恩施实行达450余年之久的土司制度。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为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候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20xx年(1736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达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上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恩施土司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集恩施州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的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落吧。 大家请看,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门楼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在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 你看,门楼前面左右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寓意土家人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的心理。右侧墙上的三幅壁画,中间的一幅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右边的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土家先民所尊的稻谷神。“民以食为天”,稻谷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农耕初期对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左边的一幅是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像似瞄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的两尊门神,是土司城的守护神。 土司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是栋纯粹榫卯结构的木楼,高大壮观,结构精良,布局精巧合理。两边的走马转角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相通相连。门楼门窗由200扇门,189块镂空雕花图案组成,内容多为戏文和民间传奇故事。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整座门楼还隐含着许多奇巧而又寓意双关的数字,如门楼高4层、12根柱、24根梁,它意味着一年中的4季、12个月和24个节气。大家请看,门楼屋顶上数只蝙蝠拱托着一枚古钱的装饰雕塑,寓意“福在眼前”。福就是借指蝙蝠,钱就是那枚铜钱了。真算是无字胜有字,于无声处说吉祥了。 我们现在到了侗族风雨桥,迎面我们看到两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为“风雨桥”。过去,风雨桥多分布在恩施州的宣恩、来凤、咸丰三县。而今,随着乡乡、村村通公路,风雨凉桥已被石拱桥和水泥桥所取代,现在的风雨桥,已成为恩施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眼前的这座仿古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 大家请看,对面山上那座坐西朝东、气势巍峨、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就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庙宇旁沿山壁绘有一幅巨大的长卷壁画“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亮丽的土家族文化标志性建筑――恩施土司城恩施土司城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坐落于恩施市城区西北,占地面积⒛余公顷,距市中心1.5公里。包括门楼、风雨桥、廪君庙、土司校场、九进堂、土司城墙、百花园、白虎雕像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土家族历史及土司制度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人现在叫“清江”(古称“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到达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侯国――巴人国。 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到湘鄂川黔山水毗邻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融合,形成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比兹卡”或“贝京卡”。宋代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 土家族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3代,前后达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人中央王朝户籍。 土司生杀在握、称雄一方,实际上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土司管辖范围包括恩施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土司校场 这是土司爵爷点练兵丁的场所。梅花桩是用于士兵练习步法和迷踪术的地方。石杠是士兵练习气力的工具,石杠训练,与现在的举重运动类似。人物雕像上展示的是土司头领及亲将英勇善战的杰出代表。左侧是一代名将容美土司田世爵,右侧是“土家花木兰”――施南女官冉氏,旁边手执流星锤的是她的随从。 九进堂 它是土司理政和生活的宫廷,展示了鄂西南土家族“文脉”文化的无限神韵。整体建筑由低向高递进,有九重九进,故称“九进堂”。九进堂由333根顶梁柱、333个石柱基、333道门、90余个窗、数千个雕花门窗、上千个檩子、上万根椽木组合而成。 纵深99.99米,宽33米,总建筑面积3999平方米,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纯榫卯相接的木结构建筑。举目望去,亭台楼角,屋檐飞爪,高低上下,错落有致,显示雄奇、巍峨和富丽堂皇。首先,我们看见正中虎门上面的府徽标志,由书、剑、犁图案组成,表明土司崇文尚武和勤耕的思想。左侧门为“哭来门”,右侧门为“笑去门”,哭来笑去,从生到死,表达的是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和坚强的生命意识。现在到达第一进王府门楼,分设龙、凤、虎3门。土家崇虎虎门居中,左为死门,右为生门。门内为土王宫卫房,王府的卫兵主要有三大职责: 一是保卫王府及土司等人的安全,对前来拜见土司和办事的人验帖登记; 二是在土司迎接贵宾的时候,举行相关礼仪活动,类似现在的军队仪仗队? 三是护卫土司出巡、出访、朝贡的安全。第二进为戏楼,是展示“巴风土韵”的舞榭歌台。“三歌四舞”集中体现了巴文化的无限风情与神韵。第三进是看台,它是土司接待贵宾、观赏文艺、闲谈事务的地方,正中的雕花木椅,就是土司当年常坐的地方。 第四进为“什用殿”(土家语为土司的办公场所),是土司处理军机政务的地方,因此是土司王城的中心。殿堂的风格非常壮观和独特,飞檐五层,上三层为圆形,下两层为方形,寓意土家族“上圆下方”的宇宙观和“处世圆融、操守方正”的从政理念。 堂中是白虎图腾塑像,上面高悬“仁民爱物勹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第五进为逸院,它是土司家居的后院人口,相当于后院的牌坊,反面正门上书有“瑞蔼华堂”牌匾,侧面绘有主题图画,传达逸院亲和与富贵的氛围。 第六进是土司王府的仓廪之地。左边是粮食仓库,叫“常喜库”?右边青砖砌封的叫“储各库”,从厚重结实的砖墙看,里面自然秘藏着金银珠宝和钱财。 实际上,它就是土司王府的金库,反映了土司经济实力的强弱。“常喜库”和“储各库”是土司的命根子,非不得已不能动用这两个仓库,平时还专门有人日夜看守。“常喜库”和“储备库”上面分别是“太安阁”和“淑芳阁”。 “太安阁”是土司父母居住地,“淑芳阁”是土王妃子的居室。第七进为双层亭楼,是土司子女的住所。右边的“积墨轩”是公子的书房,意为启示公子勤奋学习,博学多思,为承袭司位而积累更多的学识。左边的“芹香阁”是小姐的绣楼,小姐不仅要学绣花、织锦、弹琴,也要学习文化知识,并要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体现了土司时期男女平等的社会观念。 第八进和第七进相连,通道人口右侧是土司王爷书房――“明德轩”,柱壁上挂着土司吟诗唱对的字画,书桌上摆放着土司王曾经常用的文房四宝,这里也是土司接待重要宾客的地方。第九进为“惹巴楼”,土家语为很美的地方,是内府中最高贵圣洁的地方,共四层。 第一层是“退思斋”,这是包括土司在内的土司家族闭门思过的地方。 第二层是王爷寝宫“宁馨宫”,里面的陈设极为奢侈华贵。传说土司享有一种特杈即“初夜杈”,土民新婚时新娘必须送到土司王府寝宫,验其贞洁,随王爷取悦3天,土民的婚姻才被土司所认可,这有点类似现在的婚姻登记。 第三层是土司晚上处理政务的“悟策居”,普通人不可人内的禁地。第四层是最高之处,是土司处理绝密政务的地方,第三层和第四层也是土司平常散步思量的地方,登高望远,一览众生小,土司难免有一种君临天下的自豪感。请大家上楼体验,观赏九进堂的旷世全景。 捞此罗汉 出九进堂不远,便到了捞此罗汉(土家语为太阳寨的意思),它是土司的“身弓耕园”。过去,土司在这里扬鞭掌犁,率家人和奴仆耕耘劳作,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现在,这里居住着土苗两家人。这里有典型的土家民居――吊脚楼。 土家族根据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采用“依山而建,分台而筑”的方式构筑民居。充分利用斜坡地形,将正屋建在实地上,除一边靠在实地上与正房相连外,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楼上面住人,底层用来喂养牲畜或堆放杂物,属干栏建筑的一种形式,称为“准干栏建筑”或“半干栏建筑”,富有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之诗画意境。 城墙 沿陡峭的阶梯而上,便登上了威武绵延的土司城墙。土司城墙全长2320米,宽1.2米,依山取势修造,块石筑成,厚实坚固,巍巍延绵,就像一条巨龙将土司城围得严严实实,有“金城汤池”的味道。城墙上还广设烽火台,实行狼烟报警。游土司城墙,观烽火台,难免让人“发古人之幽思” 鼓楼 鼓楼为塔形建筑,底座多为方形,上面有多角形屋檐,是民族传统庆典的地方。鼓楼也是敌人来犯擂鼓报警之地。另外,还有报时的作用,俗话说“晨钟暮鼓”就是这个意思。 钟楼 钟楼位于城墙最高处,为三层亭塔式建筑,底层为城墙,中层为城楼,顶层为亭。四柱四檐,俯视东西南北四方。亭内悬一口重达3000余斤的大铜钟,叫“土司朝典钟”,钟上铸有999字铭文,记述土司城各景观的壮丽和感赋土家族慷慨悲壮的漫长历史。它主要用于土家族祭祀和朝贺。每当钟声响起,土司便率领文武职官及王室宗亲、兵丁土民一起梵香朝拜,十分隆重而神圣。 听涛茶楼 从钟楼而下,不远处就是“听涛茶楼”。听涛茶楼位于卧虎沟僻静处的泉水溪,是座造型朴实、自然、优雅又别致的水上茶楼。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家台富硒茶”、“云雾茶”、“白鹤茶”等名茶。茶楼右侧还有一株年逾300余岁的“茶树王”,仍“童心”不老,每年春时便抽枝吐芽,凸显出茶树王的精神。 白虎照 塘品茶香后,悠然而出,过“卧虎桥”便到了白虎山下。白虎山上立有白虎雕像,它栩栩如生,威风凌厉,似乎要从山上一跃而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家人对白虎的崇拜。白虎飞跃而下的雄姿,倒映在美丽的月亮湖中,形成大吉大利的白虎照穿行于土司城,犹如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纵览土家族千年的历史文明?走读土司城,似是一场文化风情的荟萃,它扑面而来,让人沉醉不醒。这正是“千古兴亡天下事,施州土司亦如此。大浪淘沙英雄迹,不尽悠悠文化情。”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亮丽的土家族文化标志性建筑――恩施土司城恩施土司城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坐落于恩施市城区西北,占地面积⒛余公顷,距市中心1.5公里。包括门楼、风雨桥、廪君庙、土司校场、九进堂、土司城墙、百花园、白虎雕像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土家族历史及土司制度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人现在叫“清江”(古称“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到达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侯国――巴人国。 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到湘鄂川黔山水毗邻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融合,形成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比兹卡”或“贝京卡”。宋代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 土家族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3代,前后达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人中央王朝户籍。 土司生杀在握、称雄一方,实际上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土司管辖范围包括恩施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土司校场 这是土司爵爷点练兵丁的场所。梅花桩是用于士兵练习步法和迷踪术的地方。石杠是士兵练习气力的工具,石杠训练,与现在的举重运动类似。人物雕像上展示的是土司头领及亲将英勇善战的杰出代表。左侧是一代名将容美土司田世爵,右侧是“土家花木兰”――施南女官冉氏,旁边手执流星锤的是她的随从。 九进堂 它是土司理政和生活的宫廷,展示了鄂西南土家族“文脉”文化的无限神韵。整体建筑由低向高递进,有九重九进,故称“九进堂”。九进堂由333根顶梁柱、333个石柱基、333道门、90余个窗、数千个雕花门窗、上千个檩子、上万根椽木组合而成。 纵深99.99米,宽33米,总建筑面积3999平方米,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纯榫卯相接的木结构建筑。举目望去,亭台楼角,屋檐飞爪,高低上下,错落有致,显示雄奇、巍峨和富丽堂皇。首先,我们看见正中虎门上面的府徽标志,由书、剑、犁图案组成,表明土司崇文尚武和勤耕的思想。左侧门为“哭来门”,右侧门为“笑去门”,哭来笑去,从生到死,表达的是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和坚强的生命意识。现在到达第一进王府门楼,分设龙、凤、虎3门。土家崇虎虎门居中,左为死门,右为生门。门内为土王宫卫房,王府的卫兵主要有三大职责: 一是保卫王府及土司等人的安全,对前来拜见土司和办事的人验帖登记; 二是在土司迎接贵宾的时候,举行相关礼仪活动,类似现在的军队仪仗队? 三是护卫土司出巡、出访、朝贡的安全。第二进为戏楼,是展示“巴风土韵”的舞榭歌台。“三歌四舞”集中体现了巴文化的无限风情与神韵。第三进是看台,它是土司接待贵宾、观赏文艺、闲谈事务的地方,正中的雕花木椅,就是土司当年常坐的地方。 第四进为“什用殿”(土家语为土司的办公场所),是土司处理军机政务的地方,因此是土司王城的中心。殿堂的风格非常壮观和独特,飞檐五层,上三层为圆形,下两层为方形,寓意土家族“上圆下方”的宇宙观和“处世圆融、操守方正”的从政理念。 堂中是白虎图腾塑像,上面高悬“仁民爱物勹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第五进为逸院,它是土司家居的后院人口,相当于后院的牌坊,反面正门上书有“瑞蔼华堂”牌匾,侧面绘有主题图画,传达逸院亲和与富贵的氛围。 第六进是土司王府的仓廪之地。左边是粮食仓库,叫“常喜库”?右边青砖砌封的叫“储各库”,从厚重结实的砖墙看,里面自然秘藏着金银珠宝和钱财。 实际上,它就是土司王府的金库,反映了土司经济实力的强弱。“常喜库”和“储各库”是土司的命根子,非不得已不能动用这两个仓库,平时还专门有人日夜看守。“常喜库”和“储备库”上面分别是“太安阁”和“淑芳阁”。 “太安阁”是土司父母居住地,“淑芳阁”是土王妃子的居室。第七进为双层亭楼,是土司子女的住所。右边的“积墨轩”是公子的书房,意为启示公子勤奋学习,博学多思,为承袭司位而积累更多的学识。左边的“芹香阁”是小姐的绣楼,小姐不仅要学绣花、织锦、弹琴,也要学习文化知识,并要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体现了土司时期男女平等的社会观念。 第八进和第七进相连,通道人口右侧是土司王爷书房――“明德轩”,柱壁上挂着土司吟诗唱对的字画,书桌上摆放着土司王曾经常用的文房四宝,这里也是土司接待重要宾客的地方。第九进为“惹巴楼”,土家语为很美的地方,是内府中最高贵圣洁的地方,共四层。 第一层是“退思斋”,这是包括土司在内的土司家族闭门思过的地方。 第二层是王爷寝宫“宁馨宫”,里面的陈设极为奢侈华贵。传说土司享有一种特杈即“初夜杈”,土民新婚时新娘必须送到土司王府寝宫,验其贞洁,随王爷取悦3天,土民的婚姻才被土司所认可,这有点类似现在的婚姻登记。 第三层是土司晚上处理政务的“悟策居”,普通人不可人内的禁地。第四层是最高之处,是土司处理绝密政务的地方,第三层和第四层也是土司平常散步思量的地方,登高望远,一览众生小,土司难免有一种君临天下的自豪感。请大家上楼体验,观赏九进堂的旷世全景。 捞此罗汉 出九进堂不远,便到了捞此罗汉(土家语为太阳寨的意思),它是土司的“身弓耕园”。过去,土司在这里扬鞭掌犁,率家人和奴仆耕耘劳作,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现在,这里居住着土苗两家人。这里有典型的土家民居――吊脚楼。 土家族根据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采用“依山而建,分台而筑”的方式构筑民居。充分利用斜坡地形,将正屋建在实地上,除一边靠在实地上与正房相连外,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楼上面住人,底层用来喂养牲畜或堆放杂物,属干栏建筑的一种形式,称为“准干栏建筑”或“半干栏建筑”,富有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之诗画意境。 城墙 沿陡峭的阶梯而上,便登上了威武绵延的土司城墙。土司城墙全长2320米,宽1.2米,依山取势修造,块石筑成,厚实坚固,巍巍延绵,就像一条巨龙将土司城围得严严实实,有“金城汤池”的味道。城墙上还广设烽火台,实行狼烟报警。游土司城墙,观烽火台,难免让人“发古人之幽思” 鼓楼 鼓楼为塔形建筑,底座多为方形,上面有多角形屋檐,是民族传统庆典的地方。鼓楼也是敌人来犯擂鼓报警之地。另外,还有报时的作用,俗话说“晨钟暮鼓”就是这个意思。 钟楼 钟楼位于城墙最高处,为三层亭塔式建筑,底层为城墙,中层为城楼,顶层为亭。四柱四檐,俯视东西南北四方。亭内悬一口重达3000余斤的大铜钟,叫“土司朝典钟”,钟上铸有999字铭文,记述土司城各景观的壮丽和感赋土家族慷慨悲壮的漫长历史。它主要用于土家族祭祀和朝贺。每当钟声响起,土司便率领文武职官及王室宗亲、兵丁土民一起梵香朝拜,十分隆重而神圣。 听涛茶楼 从钟楼而下,不远处就是“听涛茶楼”。听涛茶楼位于卧虎沟僻静处的泉水溪,是座造型朴实、自然、优雅又别致的水上茶楼。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家台富硒茶”、“云雾茶”、“白鹤茶”等名茶。茶楼右侧还有一株年逾300余岁的“茶树王”,仍“童心”不老,每年春时便抽枝吐芽,凸显出茶树王的精神。 白虎照 塘品茶香后,悠然而出,过“卧虎桥”便到了白虎山下。白虎山上立有白虎雕像,它栩栩如生,威风凌厉,似乎要从山上一跃而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家人对白虎的崇拜。白虎飞跃而下的雄姿,倒映在美丽的月亮湖中,形成大吉大利的白虎照穿行于土司城,犹如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纵览土家族千年的历史文明?走读土司城,似是一场文化风情的荟萃,它扑面而来,让人沉醉不醒。这正是“千古兴亡天下事,施州土司亦如此。大浪淘沙英雄迹,不尽悠悠文化情。”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到了土司城的核心部分——九进堂。 九进堂由333根柱子、333个石柱础、330道门、90余个窗、数千个雕花木窗、上千根檩子、上万根椽木组合而成。进深99.99米、宽33米,总建筑面积3999平方米,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纯榫卯相接的木结构建筑。举目望去,亭台楼角,层檐飞爪,高低上下,错落有致,显示雄奇,巍峨和富丽堂皇。九进堂实际上是一座地道的土司皇城。 第一进为土王府门楼,分设龙、凤、虎三门。土家崇虎,虎门居中,左为死门,右为生门。你看,门前两尊白虎,气势十分威武;两边山崖上,有3尊武士,熊背虎腰,勇猛无敌,忠心守护着这座豪华的土司皇宫。门内两侧为土王宫卫房,即相当于汉人皇宫禁军营房,左卫房为徒堂、将军住所,右卫房是土司卫兵营房,他们纯属土司王宫卫队,负责保护王室安全。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土司王宫的森严和威风。 在门楼的两边各有一个天井,分设两口石砌的丹池,一口有水,叫水池,一口无水称为火池,这是土家人自然崇拜的象征。 土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清江流域,与水朝夕与共,须叟离不开水,因而“水”便成了世代土家人的魂灵。土家先民对“火”也有特殊的认识,过年要烧大火,正月十五要到处点灯,叫做“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在土家人看来,火表示旺相,是吉祥兆头。搬家首先要搬火种,家家户户必须有火炕,因为那是火神的处所,可以说,土家人对火崇敬到五体投地。 第二进为戏楼。戏楼高19米,三层飞檐高耸。楼下过道有石阶通往第三进。大家请看,在这石阶中央嵌有“麒麟献书”的石浮雕,寓意为“晚梦麒麟生贵子”。二层为戏台,上面可容纳40人同台献艺。戏楼的雄伟气派与豪华,印证了当时土司王室生活的优裕与奢糜。事实也是这样,历史上恩施许多土司都建有戏院,并养有专供娱乐的歌舞戏班。容美土司田舜年父子,不仅在土司王府建有戏楼,养有戏班,还不远千里从北京接来戏剧专家顾彩到容美土司,与田舜年一起移植演出了孔尚任的名剧《桃花扇》。顾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演唱水平在当时全湖北也算上乘。田舜田土司还亲自创作了《许田射猎传奇》剧本。可以说,正是土司对文化艺术的看重,客观上也推动了土司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现在到了第三进。它是紧连戏楼的“议事厅”,也称作“宫言堂”和看台。主要供土司及土司以下的都爷、总爷或舍巴等土司职官商议钱粮征缴、军事防务及接待相邻土司使臣来访等有关土司政权治理的大事。议事厅的另一用途就是作为土司王室和土司职官看戏的“看台”。 第四进是摆手堂。摆手堂是25米高的5层高楼,层层飞檐,亭亭而上。上三层为国顶亭盖,下两层为四壁见方的厅堂。摆手堂上圆下方,体现了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观,也暗含着中国人所崇尚的外圆内方的行为规范。考试大编辑整理 摆手堂是土家族特有的祭祀性建筑,也称“神堂”。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人都喜欢去摆手堂唱摆手歌、跳摆手舞,以此祭奠祖先和祈求庇佑。摆手堂主要供奉的是彭公爵主、向老倌人和田好汉三位土王菩萨。土家人在跳摆手舞前,先要以“猪十金”或猎获的野物向土王菩萨行祭礼,同时要放三眼铳和击鼓,众人在土家人称之为“梯玛”的巫师引导下唱摆手歌,然后齐到摆手堂前场地上围绕挂满灯笼的灯笼树或烧的篝火跳摆手舞。 跳摆手舞,土家语称之为“舍日巴”,是美好的意思,舞蹈内容主要表现的是土家先民狩猎和作战生活。舞蹈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属于军功战舞,每三年举行一次,小摆手属农事舞,每年举行一次。 摆手舞中的大摆手,源于土家先民巴人的军前舞——巴渝舞;多表现战争中拼肉搏、徒手夺抢、竞技比武等,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明快,优美健壮。现由长阳文艺工作者移植改编成“巴山舞”,除保留了原始粗犷、刚劲的一面外,还增强了时代特点,成为土家族人民特别喜爱的广场群体性舞蹈之一。 现在到了第五进——后院门楼。门楼有三道门,并与前面祠堂相通。这里的三门虽无生死之分,但有尊卑之别。就是说,身份卑微的从侧门进出,身份高贵的则从中门进出。 第六进是土司王府的仓廪之地。左边是粮食仓库,叫“常喜库”。取名“常喜”,就是说经常粮满囤、谷满仓,是令人十分高兴的事。土司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粮食丰收或减产,是关系土司政权攸关的大事,封赠粮食的“常喜”二字,实则也是土司心里常喜的写照。 右边青砖砌封的叫“储备库”,从厚重结实的砖墙看,里面自然秘藏着金银珠宝或钱财。实际上,所谓储备库,就是土司王府的银行。银行藏钱多少,反映土司经济实力的强弱,经济力的强弱便直接影响到土司的政权。当时的容美土司正是因经济实力雄厚而雄踞鄂西土司之首。可见,“常喜库”和“储备库”是土司的命根子,土司不到非不得已不能动用这两个仓库,平时还专门设有库长和仓廪人员日夜厮守着土司粮仓和钱财。 这左右设立的双层亭楼为第七进,它是土司子女的住所。左边叫“翰墨轩”的是公子的书房,右边称“芹香阁”的是小姐的绣楼,土司称未成年的公子叫“官儿”,未出客的女儿叫“官姐”。土司王或送其子女去荆州府学堂读书,或请教师到土司王府执教,不遗余力地培养其子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培养其女成为名媛淑女,以让土司王业后继有人。 第八进为内宫的中堂,称“宾悦楼”,主要是接待、筵请朝廷使臣及友邻土司来宾的地方,是土司最高规格的接待。 第九进为后堂。土家叫“惹巴楼”,意思是很美的地方,它主要是土司的寝宫和家庙,属内府中最高贵圣洁之地,共四层。第一层为“淑芳阁”,是土王妃子的居室;第二层叫“宁沁殿”,是土王看书、写字、抚琴、赋诗、颐养心田的地方;第三层为“泰安殿”,是土司王和原配夫人(称为正室之妻)的起居室,室中三檐滴水鸾凤和鸣床,绫罗宝帐、土花被盖、珠光宝气,无不显出雍容华贵之极。第四层为“祖宗堂”,供奉着土家族神和历代先祖神位,是九进堂最高处,是土司王宫家庙,每到岁末年节,土司都带着土司王室宗亲进行隆重祭拜,就是平时,这里也是香火不绝。 请大家抬头往山上看,山背上那长城般的景观便是土司城墙,它包含城墙、钟楼、鼓楼、白虎雕像和卧虎桥等景点。 土司城墙全长2320米,宽1.2米,依山取势修造,逶逶延绵,雄伟壮观。土司时期土司间相互攻城掠寨的战争不断发生,各土司修筑城墙进行戌守,就成了重要防护手段;还在城墙上广设烽火台,实行狼烟报警,土司兵丁闻讯集聚,抵御来犯之敌。游土司城墙,观烽火台,难免让人“发古之幽思”,相信大家也有同感吧! 这便是钟楼,它位于城墙最高处,为三层亭塔式建筑,四柱四檐,俯视东西南北四方。亭内悬一口重达3000余斤的大铜钟,叫土司朝典钟,钟上铸有999字铭文,记述了土司城景观的壮丽和感赋远古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慷慨悲壮的沧桑历史。铸土司朝典钟,立于土司城最高处,是为了显示土司权柄的至高无上和土司王业的亘古宏昌。土司朝典钟主要用于土家族神和历代土司祭祀、朝廷册封的新土司登位的朝贺、祈祷上苍免除水旱虫灾等仪式。每当钟声响起,土司便率领土司文武职官及王室宗亲。兵丁土民一起梵香朝拜,十分隆重而神圣。 这里便是鼓楼。它主要用于配合土司兵丁共同抗敌。每当烽火狼烟升起,鼓楼便擂鼓报警,士卒土民闻声即动,荷枪持刀,以待来犯之敌。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到了土司城的百花园,这实际上就是土司皇城的“御花园”。土司非常注重亭园的设置,以满足王室休闲和娱乐。园中春有桃花、樱花,夏有牡丹、芙蓉,秋有丹桂、海棠,冬有梅花飘香,古柏苍松,林林总总,姹紫嫣红,真可谓: 花香醉游人,游人在画中! 让我们到白虎山上去看一看白虎雕像吧。大家已经知道,白虎是土家族极为崇拜的廪君魂灵的化身,也是土家族的图腾崇拜、族徽和标志。由于土家族崇虎敬虎,不仅许多地方立庙祭祀,更有许多土家人的神龛上供有白虎神位,许多地方还以“虎”字命名,如咸丰县的“白虎山”,来凤县的“白虎堂”。就连土家族小孩穿的称“虎头鞋”,戴的叫“虎头帽”,大人还常于小孩眉心间画一“王”字,以期望长大后是有出息的虎的传人,可见白虎已成了土家族的魂和根。 大家请看,我们面前横跨一座软索铁桥,称作“卧虎桥”,也称作“卧伏桥”。是形容游人过桥,桥身晃荡厉害,胆怯的人便感到害怕而止步不前,俯身卧伏于侨上。举步桥上,晃晃荡荡,令人头昏目眩,大家可以亲身体验一下。但我提醒大家,有恐高症的请不要贸然去试! 大家游累了吧?不要紧,让我们到听涛茶楼去休息一下。听涛茶楼是座造型朴实、自然、优雅又别致的水上茶楼。恩施是天然茶乡,宣恩的伍家台茶,被皇帝诰封为“皇恩宠锡”,成为享誉州内外有名的贡茶,还有利川的“云雾茶”,鹤峰的“白鹤茶”,更有恩施的“富硒茶”,可谓是名茶精品荟萃。在茶楼右侧还有一株年逾300余岁的“茶树王”,仍“童心不老”,每年春天便抽枝吐蕙,凸现出茶树王的精神。 在茶楼,你可以烹茶、品茶或作功夫茶,品尝土家风味的恩施名小吃:酸辣粉、合渣饭……享受那份安闲、舒适和宁静。 好,让我们现在去参观土司城内专设的艺术展馆区——民族艺苑,它方圆15亩,由4栋青砖青瓦的仿民居建筑构成。 展区展线1000余平方米。一栋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专馆”。“西兰卡普”土家族语为“土花被盖”,它与壮锦、苗锦并称为中国三大织锦。唐宋时期称西兰卡普为“峒锦”,元明清时期称为“土锦”。从宋代开始,西兰卡普就成为向中央封建王朝进贡的贡品。我们在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到西兰卡普斑斓多彩的样式,还可亲眼目睹土家姑娘登机织锦的劳动风姿。 其它3栋为恩施州及湘黔渝友邻边区名人书画和摄影精品展馆,在里面,可领略到书法墨宝的芳香,丹青挥洒的意趣和摄影大观的精彩。 恩施土司城集中反映了土家族丰富而独特的建筑艺术,展示了土司文化,展示了土家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聪慧。 各位朋友,我的讲解到此结束,在此,我有一个建议,到土司城门楼前咱们来个集体合影,好吗?相信这张合影会给各位留下永久的记忆。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是恩施州民委落实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州、民族风情园”的发展方略,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为“恩施土司城”。 建设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为载体,历史地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司城落座在恩施市城区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占地面积300余亩,距市中心1.5公里。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禀君庙、土司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土司城墙(含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索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在游览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土家族的历史以及历史上曾在恩施实行达450余年之久的土司制度。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为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候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20xx年(1736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达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上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恩施土司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集恩施州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的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落吧。 大家请看,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门楼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在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 你看,门楼前面左右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寓意土家人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的心理。右侧墙上的三幅壁画,中间的一幅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右边的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土家先民所尊的稻谷神。“民以食为天”,稻谷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农耕初期对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左边的一幅是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像似瞄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的两尊门神,是土司城的守护神。 土司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是栋纯粹榫卯结构的木楼,高大壮观,结构精良,布局精巧合理。两边的走马转角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相通相连。门楼门窗由200扇门,189块镂空雕花图案组成,内容多为戏文和民间传奇故事。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整座门楼还隐含着许多奇巧而又寓意双关的数字,如门楼高4层、12根柱、24根梁,它意味着一年中的4季、12个月和24个节气。大家请看,门楼屋顶上数只蝙蝠拱托着一枚古钱的装饰雕塑,寓意“福在眼前”。福就是借指蝙蝠,钱就是那枚铜钱了。真算是无字胜有字,于无声处说吉祥了。 我们现在到了侗族风雨桥,迎面我们看到两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为“风雨桥”。过去,风雨桥多分布在恩施州的宣恩、来凤、咸丰三县。而今,随着乡乡、村村通公路,风雨凉桥已被石拱桥和水泥桥所取代,现在的风雨桥,已成为恩施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眼前的这座仿古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 大家请看,对面山上那座坐西朝东、气势巍峨、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就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庙宇旁沿山壁绘有一幅巨大的长卷壁画“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 对于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崇尚的廪君,还有一段十分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相传廪君是生活在长阳武洛钟离山的巴姓人之子,名叫巴务相。钟离山上有赤黑二穴,分别住着巴、樊、覃、相、郑五姓人氏。巴姓住在赤穴,其余四姓住在黑穴。蛮荒之初,没有头领,于是五姓人氏商定以投剑于石穴,投中者尊为头领。经比试,唯巴姓之子巴务相一剑投中,其余四姓皆未投中,四姓不服气,再次约定乘坐土船游于江中,土船不沉的立为头领。比试结果,又是巴务相乘坐的土船不沉,其余四姓的土船下水即沉。四姓至此认为这是天意,于是推举巴务相作头领,统领巴人。巴务相当头领后,胸怀大志,嫌钟离山狭小,决意要为巴人另创基业,便率领五姓巴人,沿古称为夷水的清江而上,去开疆拓土。途中经过叫盐阳地方,这里有位专司熬盐济世的女神,爱慕巴务相的超凡豪雄,以身相许要与巴务相结为夫妻,并劝巴务相留居盐阳。巴务相虽感女神多情,但仍觉盐阳不够广大,非巴人久留之地,坚持溯江而上继续前进。女神无奈,便晚上前来陪宿,早上化成飞虫与诸虫同飞,遮天蔽日,令巴务相与众巴人不辩南北、西东,寸步难行。巴务相非常焦虑恼火,断定是女神暗中阻挠,便乘女神陪宿之机割下自己一绺头发,作为信物赠与女神,女神就将头发系于颈项间,待次日诸虫再飞之时,巴务相瞄准系有头发的飞虫,弯弓搭箭,将化为飞虫的女神射落,顿时天开明朗。巴务相便继续率巴人前行,直到古称夷城的恩施地方,巴务相觉得夷城地方广阔,便留住下来,建立了巴国。巴人由此便从以渔猎为生的原始落后生活方式转化为较先进的农耕生活。 巴务相建国图强、开疆拓土的心愿已了,便坐化升天,死后化为白虎。众巴人为缅怀巴务相功德,建廪君庙立像祭祀,同时也感女神熬盐济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廪君之侧,称巴务相为廪君,称女神为德济娘娘,春秋饷祭,四时烟火不绝。从此,廪君便成了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 这里是土司校场,也称射圃,是当年土司兵丁操防习武的地方。在这里,除置有一般刀枪剑戟外,还设有赤脚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练习膂力的石磨、石锁等。 土司兵丁骁勇善战,自古闻名。其先民巴人助武王伐纣时,就有“巴师勇锐”的记载。土司实行的是“农兵合一”制,土民“农时在田”、“战时为兵”。平时,听到牛角号声,即齐到校场操练。负责督导的武官,土家语称为“徒堂”。徒堂要求十分严格,每个士兵须戴重16斤的头盔,身穿30斤重的牛皮铠甲,进行厮杀格斗。并以打猎代训,要求一人擒虎,20人相助,只准虎死,不许虎生,准放虎逃脱就要受重罚。在追击逃敌时,无论深沟高坎,悬崖峭壁,务必生擒逃敌。攻防训练更为奇特而严格,按一三五七九奇数列成五排,组成三角型尖锐攻掠梯队。在攻城掠寨时,一人倒下,即依次由后排补上,只准前进,不许后退,以攻破敌阵为止。 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才造就土家兵丁钢打铁铸的战斗队伍。恩施容美土司曾以48人击溃桑植千余人的侵袭。也正因这“扎硬寨,打死仗”的土家兵丁,于明代嘉庆年间,由年届80余岁的土司田舜年父子率部赴浙江沿海抗击日本倭寇,土司兵所到之处,占无不克,攻无不胜,令倭寇无不闻风丧胆。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典型的土家族民居建筑——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一般依山傍水而建,成群落分布,错落有致,雄伟壮观,既有双吊形成的对称美,也有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和谐美,堪称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土家人喜在吊脚楼房前屋后多植果木与竹林,在绿树掩映中,一楼挑出,凸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 这叫一开三间的单边吊脚楼,左边两间落在实处,右边一间悬空。左边是火房、中间为堂屋、右边即是厢房。厢房下面有柱无壁,即所谓吊脚楼了。楼上干燥,用来住人或堆放粮食。这样安排,既可避免毒蛇野兽对人伤害,楼下又可喂养牲口、安置粗重家具、堆放柴草,可谓一举多得。 土家人崇祖意识强烈,堂屋正中置有神龛,专门供奉祖宗牌位,写着“天地君亲师位”。“亲”就是宗亲、祖先,称之为家神。逢年过节都得香火祭祀,家中凡红白喜事的重大仪式都在堂屋内举行,堂屋成了土家最神圣的地方。火房内必须有火炕,一年四季是不能熄灭的,土家人有“薪火相传”的观念,认为熄火就意味着家中后继乏人。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到了土司城的核心部分——九进堂。 九进堂由333根柱子、333个石柱础、330道门、90余个窗、数千个雕花木窗、上千根檩子、上万根椽木组合而成。进深99.99米、宽33米,总建筑面积3999平方米,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纯榫卯相接的木结构建筑。举目望去,亭台楼角,层檐飞爪,高低上下,错落有致,显示雄奇,巍峨和富丽堂皇。九进堂实际上是一座地道的土司皇城。 第一进为土王府门楼,分设龙、凤、虎三门。土家崇虎,虎门居中,左为死门,右为生门。你看,门前两尊白虎,气势十分威武;两边山崖上,有3尊武士,熊背虎腰,勇猛无敌,忠心守护着这座豪华的土司皇宫。门内两侧为土王宫卫房,即相当于汉人皇宫禁军营房,左卫房为徒堂、将军住所,右卫房是土司卫兵营房,他们纯属土司王宫卫队,负责保护王室安全。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土司王宫的森严和威风。 在门楼的两边各有一个天井,分设两口石砌的丹池,一口有水,叫水池,一口无水称为火池,这是土家人自然崇拜的象征。 土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清江流域,与水朝夕与共,须叟离不开水,因而“水”便成了世代土家人的魂灵。土家先民对“火”也有特殊的认识,过年要烧大火,正月十五要到处点灯,叫做“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在土家人看来,火表示旺相,是吉祥兆头。搬家首先要搬火种,家家户户必须有火炕,因为那是火神的处所,可以说,土家人对火崇敬到五体投地。 第二进为戏楼。戏楼高19米,三层飞檐高耸。楼下过道有石阶通往第三进。大家请看,在这石阶中央嵌有“麒麟献书”的石浮雕,寓意为“晚梦麒麟生贵子”。二层为戏台,上面可容纳40人同台献艺。戏楼的雄伟气派与豪华,印证了当时土司王室生活的优裕与奢糜。事实也是这样,历史上恩施许多土司都建有戏院,并养有专供娱乐的歌舞戏班。容美土司田舜年父子,不仅在土司王府建有戏楼,养有戏班,还不远千里从北京接来戏剧专家顾彩到容美土司,与田舜年一起移植演出了孔尚任的名剧《桃花扇》。顾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演唱水平在当时全湖北也算上乘。田舜田土司还亲自创作了《许田射猎传奇》剧本。可以说,正是土司对文化艺术的看重,客观上也推动了土司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现在到了第三进。它是紧连戏楼的“议事厅”,也称作“宫言堂”和看台。主要供土司及土司以下的都爷、总爷或舍巴等土司职官商议钱粮征缴、军事防务及接待相邻土司使臣来访等有关土司政权治理的大事。议事厅的另一用途就是作为土司王室和土司职官看戏的“看台”。 第四进是摆手堂。摆手堂是25米高的5层高楼,层层飞檐,亭亭而上。上三层为国顶亭盖,下两层为四壁见方的厅堂。摆手堂上圆下方,体现了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观,也暗含着中国人所崇尚的外圆内方的行为规范。 摆手堂是土家族特有的祭祀性建筑,也称“神堂”。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人都喜欢去摆手堂唱摆手歌、跳摆手舞,以此祭奠祖先和祈求庇佑。摆手堂主要供奉的是彭公爵主、向老倌人和田好汉三位土王菩萨。土家人在跳摆手舞前,先要以“猪十金”或猎获的野物向土王菩萨行祭礼,同时要放三眼铳和击鼓,众人在土家人称之为“梯玛”的巫师引导下唱摆手歌,然后齐到摆手堂前场地上围绕挂满灯笼的灯笼树或烧的篝火跳摆手舞。 跳摆手舞,土家语称之为“舍日巴”,是美好的意思,舞蹈内容主要表现的是土家先民狩猎和作战生活。舞蹈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属于军功战舞,每三年举行一次,小摆手属农事舞,每年举行一次。 摆手舞中的大摆手,源于土家先民巴人的军前舞——巴渝舞;多表现战争中拼肉搏、徒手夺抢、竞技比武等,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明快,优美健壮。现由长阳文艺工作者移植改编成“巴山舞”,除保留了原始粗犷、刚劲的一面外,还增强了时代特点,成为土家族人民特别喜爱的广场群体性舞蹈之一。 现在到了第五进——后院门楼。门楼有三道门,并与前面祠堂相通。这里的三门虽无生死之分,但有尊卑之别。就是说,身份卑微的从侧门进出,身份高贵的则从中门进出。 第六进是土司王府的仓廪之地。左边是粮食仓库,叫“常喜库”。取名“常喜”,就是说经常粮满囤、谷满仓,是令人十分高兴的事。土司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粮食丰收或减产,是关系土司政权攸关的大事,封赠粮食的“常喜”二字,实则也是土司心里常喜的写照。 右边青砖砌封的叫“储备库”,从厚重结实的砖墙看,里面自然秘藏着金银珠宝或钱财。实际上,所谓储备库,就是土司王府的银行。银行藏钱多少,反映土司经济实力的强弱,经济力的强弱便直接影响到土司的政权。当时的容美土司正是因经济实力雄厚而雄踞鄂西土司之首。可见,“常喜库”和“储备库”是土司的命根子,土司不到非不得已不能动用这两个仓库,平时还专门设有库长和仓廪人员日夜厮守着土司粮仓和钱财。 这左右设立的双层亭楼为第七进,它是土司子女的住所。左边叫“翰墨轩”的是公子的书房,右边称“芹香阁”的是小姐的绣楼,土司称未成年的公子叫“官儿”,未出客的女儿叫“官姐”。土司王或送其子女去荆州府学堂读书,或请教师到土司王府执教,不遗余力地培养其子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培养其女成为名媛淑女,以让土司王业后继有人。 第八进为内宫的中堂,称“宾悦楼”,主要是接待、筵请朝廷使臣及友邻土司来宾的地方,是土司最高规格的接待。 第九进为后堂。土家叫“惹巴楼”,意思是很美的地方,它主要是土司的寝宫和家庙,属内府中最高贵圣洁之地,共四层。第一层为“淑芳阁”,是土王妃子的居室;第二层叫“宁沁殿”,是土王看书、写字、抚琴、赋诗、颐养心田的地方;第三层为“泰安殿”,是土司王和原配夫人(称为正室之妻)的起居室,室中三檐滴水鸾凤和鸣床,绫罗宝帐、土花被盖、珠光宝气,无不显出雍容华贵之极。第四层为“祖宗堂”,供奉着土家族神和历代先祖神位,是九进堂最高处,是土司王宫家庙,每到岁末年节,土司都带着土司王室宗亲进行隆重祭拜,就是平时,这里也是香火不绝。 请大家抬头往山上看,山背上那长城般的景观便是土司城墙,它包含城墙、钟楼、鼓楼、白虎雕像和卧虎桥等景点。 土司城墙全长2320米,宽1.2米,依山取势修造,逶逶延绵,雄伟壮观。土司时期土司间相互攻城掠寨的战争不断发生,各土司修筑城墙进行戌守,就成了重要防护手段;还在城墙上广设烽火台,实行狼烟报警,土司兵丁闻讯集聚,抵御来犯之敌。游土司城墙,观烽火台,难免让人“发古之幽思”,相信大家也有同感吧! 这便是钟楼,它位于城墙最高处,为三层亭塔式建筑,四柱四檐,俯视东西南北四方。亭内悬一口重达3000余斤的大铜钟,叫土司朝典钟,钟上铸有999字铭文,记述了土司城景观的壮丽和感赋远古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慷慨悲壮的沧桑历史。铸土司朝典钟,立于土司城最高处,是为了显示土司权柄的至高无上和土司王业的亘古宏昌。土司朝典钟主要用于土家族神和历代土司祭祀、朝廷册封的新土司登位的朝贺、祈祷上苍免除水旱虫灾等仪式。每当钟声响起,土司便率领土司文武职官及王室宗亲。兵丁土民一起梵香朝拜,十分隆重而神圣。 这里便是鼓楼。它主要用于配合土司兵丁共同抗敌。每当烽火狼烟升起,鼓楼便擂鼓报警,士卒土民闻声即动,荷枪持刀,以待来犯之敌。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到了土司城的百花园,这实际上就是土司皇城的“御花园”。土司非常注重亭园的设置,以满足王室休闲和娱乐。园中春有桃花、樱花,夏有牡丹、芙蓉,秋有丹桂、海棠,冬有梅花飘香,古柏苍松,林林总总,姹紫嫣红,真可谓: 花香醉游人,游人在画中! 让我们到白虎山上去看一看白虎雕像吧。大家已经知道,白虎是土家族极为崇拜的廪君魂灵的化身,也是土家族的图腾崇拜、族徽和标志。由于土家族崇虎敬虎,不仅许多地方立庙祭祀,更有许多土家人的神龛上供有白虎神位,许多地方还以“虎”字命名,如咸丰县的“白虎山”,来凤县的“白虎堂”。就连土家族小孩穿的称“虎头鞋”,戴的叫“虎头帽”,大人还常于小孩眉心间画一“王”字,以期望长大后是有出息的虎的传人,可见白虎已成了土家族的魂和根。 大家请看,我们面前横跨一座软索铁桥,称作“卧虎桥”,也称作“卧伏桥”。是形容游人过桥,桥身晃荡厉害,胆怯的人便感到害怕而止步不前,俯身卧伏于侨上。举步桥上,晃晃荡荡,令人头昏目眩,大家可以亲身体验一下。但我提醒大家,有恐高症的请不要贸然去试! 大家游累了吧?不要紧,让我们到听涛茶楼去休息一下。听涛茶楼是座造型朴实、自然、优雅又别致的水上茶楼。恩施是天然茶乡,宣恩的伍家台茶,被皇帝诰封为“皇恩宠锡”,成为享誉州内外有名的贡茶,还有利川的“云雾茶”,鹤峰的“白鹤茶”,更有恩施的“富硒茶”,可谓是名茶精品荟萃。在茶楼右侧还有一株年逾300余岁的“茶树王”,仍“童心不老”,每年春天便抽枝吐蕙,凸现出茶树王的精神。 在茶楼,你可以烹茶、品茶或作功夫茶,品尝土家风味的恩施名小吃:酸辣粉、合渣饭……享受那份安闲、舒适和宁静。 好,让我们现在去参观土司城内专设的艺术展馆区——民族艺苑,它方圆15亩,由4栋青砖青瓦的仿民居建筑构成。 展区展线1000余平方米。一栋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专馆”。“西兰卡普”土家族语为“土花被盖”,它与壮锦、苗锦并称为中国三大织锦。唐宋时期称西兰卡普为“峒锦”,元明清时期称为“土锦”。从宋代开始,西兰卡普就成为向中央封建王朝进贡的贡品。我们在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到西兰卡普斑斓多彩的样式,还可亲眼目睹土家姑娘登机织锦的劳动风姿。 其它3栋为恩施州及湘黔渝友邻边区名人书画和摄影精品展馆,在里面,可领略到书法墨宝的芳香,丹青挥洒的意趣和摄影大观的精彩。 恩施土司城集中反映了土家族丰富而独特的建筑艺术,展示了土司文化,展示了土家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聪慧。 各位朋友,我的讲解到此结束,在此,我有一个建议,到土司城门楼前咱们来个集体合影,好吗?相信这张合影会给各位留下永久的记忆。 恩施土司城是恩施州民委落实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州、民族风情园发展方略,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属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为恩施土司城。 建筑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为载体,历史地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司城座落在恩施市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距市政府所在地500米,占地面积300余亩。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为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候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20xx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今天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一、土司城门楼 走进恩施土司城,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 门楼前面左右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表现的是土家人普遍存在望子成龙心理 。右侧墙上三幅壁画,除中间一幅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外,右边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称之为的稻谷神。民以食为天,稻谷便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农耕初期对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左边一幅的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像似瞄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的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是土司城门楼的守护神。 土司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是栋纯粹榫卯结构的木楼。高大壮观、结构精良;布局精巧合理。两边走马转角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相通相连。门楼门窗由200扇门,189块镂空雕花图案组成,内容多为戏文及民间传奇故事。有趣的是,整座门楼还隐含着许多奇巧而又寓意双关的数字,如门楼高4层、12根柱、24根梁。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年中的4季、12个月和24个节气。还有门楼屋顶上数只蝙蝠拱托着一枚古钱的装饰雕塑,它叫福在眼前。福就是借指蝙蝠,钱就是那枚铜钱了。真算是无字胜似有字,于无声处说吉祥了。 二、风雨桥 这座仿古风雨桥,两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风雨桥。这座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但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 承恩寺导游词 十堰导游词 黄鹤楼又一导游词 襄阳古城导游词 三、廪君庙 座落在游船码头对面山上的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廪君庙为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坐西朝东,雄峙山腰,巍峨气势。紧傍庙宇,沿山壁绘有巨大长卷壁画,壁画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谓之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 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崇尚的廪君,还有段十分神奇而动人的传说。相传廪君是生活在长阳武洛钟离山的巴姓人之子,名叫巴务相。钟离山上有赤黑二穴,分别住着巴、樊、覃、相、郑五姓人氏。巴姓住在赤穴,其余四姓住在黑穴。蛮荒之初,没有头领。于是五姓人氏商定以投剑于石穴,投中者尊为头领。经比试,唯巴姓之子巴务相一剑投中,其余四姓皆未投中。四姓不服气,再次约定乘坐土船游于江中,土船不沉的立为头领。比试结果,又是巴务相乘坐的土船不沉,其余四姓的土船下水即沉。四姓至此认为这是天意,于是推举巴务相作头领,统领巴人。巴务相胸怀大志,嫌钟离山狭小,决意要为巴人另创基业。便率领五姓巴人,沿古称为夷水的清江而上,去开疆拓土。途中经过叫盐阳地方,盐阳有位专司熬盐济世的女神,爱慕巴务相超凡豪雄,以身相许要与巴务相结为夫妻,并劝巴务相留居盐阳。巴务相虽感女神多情,但仍觉盐阳不够广大。非巴人久留之地。坚持溯江而上继续前进。女神无奈,便晚上前来陪宿,早上化成飞虫与诸虫同飞,遮天蔽日,令巴务相与众巴人不辩南北西东,寸步难行。巴务相于焦虑中断定是女神暗中阻挠,便乘女神陪宿之机割下自己一绺头发,作为信物赠与女神。女神即将头发系于项间。待次日诸虫再飞之时,巴务相瞄准系有头发的飞虫,挽弓搭箭,将化为飞虫的女神射落,天开明朗。巴务相便继续率巴人前行,直到古称夷城的恩施地方,巴务相觉得夷城地方广阔,便留住下来,建立了巴国。巴人由此便从以渔猎为生的原始落后生活方式转为了较先进的农耕生活。 巴务相心愿已了,便坐化升天,死后化为白虎。众巴人为缅怀巴务相功德,建廪君祠立像祭祀,同时也感女神熬盐济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廪君之侧,称巴务相为廪君,称女神为德济娘娘,春秋饷祭,四时烟火不绝。从此,廪君即成了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 四、土司校场 土司校场,也称射圃,是土司兵丁操防习武的地方,除置有一般刀枪剑戟外,还设有赤脚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练习膂力的石磨、石锁等。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是恩施州民委落实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州、民族风情园”的发展方略,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为“恩施土司城”。 建设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为载体,历史地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司城落座在恩施市城区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占地面积300余亩,距市中心1.5公里。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禀君庙、土司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土司城墙(含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索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在游览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土家族的历史以及历史上曾在恩施实行达450余年之久的土司制度。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为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候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20xx年(1736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达450余年。土司与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封建王朝纳贡称臣,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王朝版图,人口不入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上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恩施土司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集恩施州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的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落吧。 大家请看,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门楼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在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 你看,门楼前面左右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寓意土家人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的心理。右侧墙上的三幅壁画,中间的一幅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右边的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土家先民所尊的稻谷神。“民以食为天”,稻谷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农耕初期对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左边的一幅是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像似瞄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的两尊门神,是土司城的守护神。 我们现在到了侗族风雨桥,迎面我们看到两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为“风雨桥”。过去,风雨桥多分布在恩施州的宣恩、来凤、咸丰三县。而今,随着乡乡、村村通公路,风雨凉桥已被石拱桥和水泥桥所取代,现在的风雨桥,已成为恩施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眼前的这座仿古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 大家请看,对面山上那座坐西朝东、气势巍峨、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就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庙宇旁沿山壁绘有一幅巨大的长卷壁画“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 对于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崇尚的廪君,还有一段十分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相传廪君是生活在长阳武洛钟离山的巴姓人之子,名叫巴务相。钟离山上有赤黑二穴,分别住着巴、樊、覃、相、郑五姓人氏。巴姓住在赤穴,其余四姓住在黑穴。蛮荒之初,没有头领,于是五姓人氏商定以投剑于石穴,投中者尊为头领。经比试,唯巴姓之子巴务相一剑投中,其余四姓皆未投中,四姓不服气,再次约定乘坐土船游于江中,土船不沉的立为头领。比试结果,又是巴务相乘坐的土船不沉,其余四姓的土船下水即沉。四姓至此认为这是天意,于是推举巴务相作头领,统领巴人。巴务相当头领后,胸怀大志,嫌钟离山狭小,决意要为巴人另创基业,便率领五姓巴人,沿古称为夷水的清江而上,去开疆拓土。途中经过叫盐阳地方,这里有位专司熬盐济世的女神,爱慕巴务相的超凡豪雄,以身相许要与巴务相结为夫妻,并劝巴务相留居盐阳。巴务相虽感女神多情,但仍觉盐阳不够广大,非巴人久留之地,坚持溯江而上继续前进。女神无奈,便晚上前来陪宿,早上化成飞虫与诸虫同飞,遮天蔽日,令巴务相与众巴人不辩南北、西东,寸步难行。巴务相非常焦虑恼火,断定是女神暗中阻挠,便乘女神陪宿之机割下自己一绺头发,作为信物赠与女神,女神就将头发系于颈项间,待次日诸虫再飞之时,巴务相瞄准系有头发的飞虫,弯弓搭箭,将化为飞虫的女神射落,顿时天开明朗。巴务相便继续率巴人前行,直到古称夷城的恩施地方,巴务相觉得夷城地方广阔,便留住下来,建立了巴国。巴人由此便从以渔猎为生的原始落后生活方式转化为较先进的农耕生活。 巴务相建国图强、开疆拓土的心愿已了,便坐化升天,死后化为白虎。众巴人为缅怀巴务相功德,建廪君庙立像祭祀,同时也感女神熬盐济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廪君之侧,称巴务相为廪君,称女神为德济娘娘,春秋饷祭,四时烟火不绝。从此,廪君便成了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 这里是土司校场,也称射圃,是当年土司兵丁操防习武的地方。在这里,除置有一般刀枪剑戟外,还设有赤脚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练习膂力的石磨、石锁等。 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才造就土家兵丁钢打铁铸的战斗队伍。恩施容美土司曾以48人击溃桑植千余人的侵袭。也正因这“扎硬寨,打死仗”的土家兵丁,于明代嘉庆年间,由年届80余岁的土司田舜年父子率部赴浙江沿海抗击日本倭寇,土司兵所到之处,占无不克,攻无不胜,令倭寇无不闻风丧胆。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典型的土家族民居建筑——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一般依山傍水而建,成群落分布,错落有致,雄伟壮观,既有双吊形成的对称美,也有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和谐美,堪称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土家人喜在吊脚楼房前屋后多植果木与竹林,在绿树掩映中,一楼挑出,凸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 这叫一开三间的单边吊脚楼,左边两间落在实处,右边一间悬空。左边是火房、中间为堂屋、右边即是厢房。厢房下面有柱无壁,即所谓吊脚楼了。楼上干燥,用来住人或堆放粮食。这样安排,既可避免毒蛇野兽对人伤害,楼下又可喂养牲口、安置粗重家具、堆放柴草,可谓一举多得。 恩施土司城是恩施州民委落实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州、民族风情园发展方略,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属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为恩施土司城。 建筑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为载体,历史地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司城座落在恩施市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距市政府所在地500米,占地面积300余亩。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为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候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20xx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今天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一、土司城门楼 走进恩施土司城,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 门楼前面左右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表现的是土家人普遍存在望子成龙心理 。右侧墙上三幅壁画,除中间一幅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外,右边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称之为的稻谷神。民以食为天,稻谷便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农耕初期对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左边一幅的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像似瞄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的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是土司城门楼的守护神。 土司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是栋纯粹榫卯结构的木楼。高大壮观、结构精良;布局精巧合理。两边走马转角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相通相连。门楼门窗由200扇门,189块镂空雕花图案组成,内容多为戏文及民间传奇故事。有趣的是,整座门楼还隐含着许多奇巧而又寓意双关的数字,如门楼高4层、12根柱、24根梁。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年中的4季、12个月和24个节气。还有门楼屋顶上数只蝙蝠拱托着一枚古钱的装饰雕塑,它叫福在眼前。福就是借指蝙蝠,钱就是那枚铜钱了。真算是无字胜似有字,于无声处说吉祥了。 二、风雨桥 这座仿古风雨桥,两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风雨桥。这座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但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 承恩寺导游词 十堰导游词 黄鹤楼又一导游词 襄阳古城导游词 三、廪君庙 座落在游船码头对面山上的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廪君庙为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坐西朝东,雄峙山腰,巍峨气势。紧傍庙宇,沿山壁绘有巨大长卷壁画,壁画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谓之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 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崇尚的廪君,还有段十分神奇而动人的传说。相传廪君是生活在长阳武洛钟离山的巴姓人之子,名叫巴务相。钟离山上有赤黑二穴,分别住着巴、樊、覃、相、郑五姓人氏。巴姓住在赤穴,其余四姓住在黑穴。蛮荒之初,没有头领。于是五姓人氏商定以投剑于石穴,投中者尊为头领。经比试,唯巴姓之子巴务相一剑投中,其余四姓皆未投中。四姓不服气,再次约定乘坐土船游于江中,土船不沉的立为头领。比试结果,又是巴务相乘坐的土船不沉,其余四姓的土船下水即沉。四姓至此认为这是天意,于是推举巴务相作头领,统领巴人。巴务相胸怀大志,嫌钟离山狭小,决意要为巴人另创基业。便率领五姓巴人,沿古称为夷水的清江而上,去开疆拓土。途中经过叫盐阳地方,盐阳有位专司熬盐济世的女神,爱慕巴务相超凡豪雄,以身相许要与巴务相结为夫妻,并劝巴务相留居盐阳。巴务相虽感女神多情,但仍觉盐阳不够广大。非巴人久留之地。坚持溯江而上继续前进。女神无奈,便晚上前来陪宿,早上化成飞虫与诸虫同飞,遮天蔽日,令巴务相与众巴人不辩南北西东,寸步难行。巴务相于焦虑中断定是女神暗中阻挠,便乘女神陪宿之机割下自己一绺头发,作为信物赠与女神。女神即将头发系于项间。待次日诸虫再飞之时,巴务相瞄准系有头发的飞虫,挽弓搭箭,将化为飞虫的女神射落,天开明朗。巴务相便继续率巴人前行,直到古称夷城的恩施地方,巴务相觉得夷城地方广阔,便留住下来,建立了巴国。巴人由此便从以渔猎为生的原始落后生活方式转为了较先进的农耕生活。 巴务相心愿已了,便坐化升天,死后化为白虎。众巴人为缅怀巴务相功德,建廪君祠立像祭祀,同时也感女神熬盐济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廪君之侧,称巴务相为廪君,称女神为德济娘娘,春秋饷祭,四时烟火不绝。从此,廪君即成了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 四、土司校场 土司校场,也称射圃,是土司兵丁操防习武的地方,除置有一般刀枪剑戟外,还设有赤脚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练习膂力的石磨、石锁等。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是恩施州民委落实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州、民族风情园”的发展方略,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为“恩施土司城”。 建设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为载体,历史地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司城落座在恩施市城区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占地面积300余亩,距市中心1.5公里。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禀君庙、土司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土司城墙(含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索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在游览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土家族的历史以及历史上曾在恩施实行达450余年之久的土司制度。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为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候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20xx年(1736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达450余年。土司与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封建王朝纳贡称臣,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王朝版图,人口不入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上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恩施土司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集恩施州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的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落吧。 大家请看,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门楼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在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 你看,门楼前面左右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寓意土家人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的心理。右侧墙上的三幅壁画,中间的一幅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右边的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土家先民所尊的稻谷神。“民以食为天”,稻谷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农耕初期对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左边的一幅是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像似瞄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的两尊门神,是土司城的守护神。 我们现在到了侗族风雨桥,迎面我们看到两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为“风雨桥”。过去,风雨桥多分布在恩施州的宣恩、来凤、咸丰三县。而今,随着乡乡、村村通公路,风雨凉桥已被石拱桥和水泥桥所取代,现在的风雨桥,已成为恩施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眼前的这座仿古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 大家请看,对面山上那座坐西朝东、气势巍峨、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就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庙宇旁沿山壁绘有一幅巨大的长卷壁画“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 对于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崇尚的廪君,还有一段十分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相传廪君是生活在长阳武洛钟离山的巴姓人之子,名叫巴务相。钟离山上有赤黑二穴,分别住着巴、樊、覃、相、郑五姓人氏。巴姓住在赤穴,其余四姓住在黑穴。蛮荒之初,没有头领,于是五姓人氏商定以投剑于石穴,投中者尊为头领。经比试,唯巴姓之子巴务相一剑投中,其余四姓皆未投中,四姓不服气,再次约定乘坐土船游于江中,土船不沉的立为头领。比试结果,又是巴务相乘坐的土船不沉,其余四姓的土船下水即沉。四姓至此认为这是天意,于是推举巴务相作头领,统领巴人。巴务相当头领后,胸怀大志,嫌钟离山狭小,决意要为巴人另创基业,便率领五姓巴人,沿古称为夷水的清江而上,去开疆拓土。途中经过叫盐阳地方,这里有位专司熬盐济世的女神,爱慕巴务相的超凡豪雄,以身相许要与巴务相结为夫妻,并劝巴务相留居盐阳。巴务相虽感女神多情,但仍觉盐阳不够广大,非巴人久留之地,坚持溯江而上继续前进。女神无奈,便晚上前来陪宿,早上化成飞虫与诸虫同飞,遮天蔽日,令巴务相与众巴人不辩南北、西东,寸步难行。巴务相非常焦虑恼火,断定是女神暗中阻挠,便乘女神陪宿之机割下自己一绺头发,作为信物赠与女神,女神就将头发系于颈项间,待次日诸虫再飞之时,巴务相瞄准系有头发的飞虫,弯弓搭箭,将化为飞虫的女神射落,顿时天开明朗。巴务相便继续率巴人前行,直到古称夷城的恩施地方,巴务相觉得夷城地方广阔,便留住下来,建立了巴国。巴人由此便从以渔猎为生的原始落后生活方式转化为较先进的农耕生活。 巴务相建国图强、开疆拓土的心愿已了,便坐化升天,死后化为白虎。众巴人为缅怀巴务相功德,建廪君庙立像祭祀,同时也感女神熬盐济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廪君之侧,称巴务相为廪君,称女神为德济娘娘,春秋饷祭,四时烟火不绝。从此,廪君便成了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 这里是土司校场,也称射圃,是当年土司兵丁操防习武的地方。在这里,除置有一般刀枪剑戟外,还设有赤脚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练习膂力的石磨、石锁等。 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才造就土家兵丁钢打铁铸的战斗队伍。恩施容美土司曾以48人击溃桑植千余人的侵袭。也正因这“扎硬寨,打死仗”的土家兵丁,于明代嘉庆年间,由年届80余岁的土司田舜年父子率部赴浙江沿海抗击日本倭寇,土司兵所到之处,占无不克,攻无不胜,令倭寇无不闻风丧胆。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典型的土家族民居建筑——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一般依山傍水而建,成群落分布,错落有致,雄伟壮观,既有双吊形成的对称美,也有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和谐美,堪称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土家人喜在吊脚楼房前屋后多植果木与竹林,在绿树掩映中,一楼挑出,凸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 这叫一开三间的单边吊脚楼,左边两间落在实处,右边一间悬空。左边是火房、中间为堂屋、右边即是厢房。厢房下面有柱无壁,即所谓吊脚楼了。楼上干燥,用来住人或堆放粮食。这样安排,既可避免毒蛇野兽对人伤害,楼下又可喂养牲口、安置粗重家具、堆放柴草,可谓一举多得。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一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二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三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四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五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六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七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八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九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十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十一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十二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十三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十四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十五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十六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十七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十八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十九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二十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二十一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二十二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二十三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二十四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二十五
土司城导游词讲解 湖北土司城门票价格篇二十六